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许光灿:用循环农业模板补齐小康建设短板

[ 作者:许光灿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12 ]

党的十八届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号角,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必须把建设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循环农业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依然滞后,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仍然“短腿”。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尽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融合不够。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的收入仍然不高。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下降。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不依靠发展循环农业,就不能有效解决。

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现代转型的助推器。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基石,我国五千年传统农业始终秉承协调和谐发展观、趋时避害农时观、辨土施肥地力观、御欲尚俭节约观、变废为宝循环观。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汲取传统农业精华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运用高新技术、科学管理、现代装备等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循环农业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是单一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是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在内的全面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相关政策、制度、技术的创新,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利于促进种养加销一体化,使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起来。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调结构放到了首位,提出要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循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好与此相吻合。

笔者以为,运用循环农业发展来补齐农村小康建设这块短板,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框架。当前国家层面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先后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制度,实行良种、农机具、农资、节水灌溉等补贴等等。但地方性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水资源保护管理、循环农业设施建设及其支持奖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和加强。特别是市县相关实施办法,要细化,可操作。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做好超前的科学规划,会引起诸多问题。目前全国有关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已分项做出,各地也正在认真制定和细化“十三五”规划。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气候特性、不同的种植习惯和主要产品类型,分别规划好循环农业的发展布局,包括区域总体布局和园区布局,制定好循环农业发展纲要,选择好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模式。

第三,坚持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扩大当地优势农产品产量,提升品质,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份额,形成规模效益,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第一级原料基础。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借力“互联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一个区域,要围绕主导农业产业调结构,围绕主要产品发展循环农业,形成区域特色;围绕减量优先调整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结合旅游资源调结构,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第四,推进农业资源养护,促进农业生态建设。循环农业离不开生态建设。要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降低农业装备耗能,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第五,实施技术推动和典型示范。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除依靠制度保障外,技术推动和典型带动十分重要。各地要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及时总结宣传推介好做法、好经验。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钟祥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钟祥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