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生产托管交流活动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同仁:
这次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快推动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今年10月份,我们在山西召开了全国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会议凝聚了思想共识,加深了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托管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坚定了发展的信心。12月1日,我们在北京农展馆召开了2020农业服务业发展论坛,大家交流经验做法,取得很好的成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生产托管交流活动,这是一次片区活动,主要是交流东北地区推动农业生产托管的模式和经验,供大家参考借鉴。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生产托管的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当前,生产托管发展迅猛,预计2020年底,全国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粮食作物超过9亿亩次,服务小农户超过7000万户。实践表明,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具有广阔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
一是有利于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户家庭经营是基本经营制度,小农户经营耕地还占近七成。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业现代化是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元,核心是要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现阶段,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地区需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不改变经营权的情况下,把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环节交给服务组织来完成,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服务的规模化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从实践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的过程,就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的过程,是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的过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
二是有力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2016年-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平均净利润出现“四连负”,2019年小麦亩均亏损32.3元,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服务组织可以集中采购生资,降低物化成本;采用先进农作技术、统一机械作业,降低作业成本;采用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破解了当前土地流转的地租难题,避免农地“非粮化”“非农化”,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试点地区粮食全程托管亩均增产10-20%,如,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托管小麦亩均增产85公斤,增幅达22.6%;陕西省临渭区玉米亩均增产60公斤,增幅17%;湖南省桃江水稻亩均成本下降10%,增产15%。2020年,通过对19个试点省份的875个托管案例定量分析显示,农户全程托管小麦每年每亩节本增收356.05元(包括劳动力成本),其中亩均节本270.43元(产前节本50.16元、产中节本44.89元、全程人工费用节本175.38元),产出增收增效和其他环节增效85.62元;玉米每年每亩实现节本增收388.84元,其中亩均节本296.98元(产前节本44.77元、产中节本35.45元、全程人工费用节本216.76元),产出增收增效和其他环节增效91.86元。
三是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实施中,服务组织普遍采用深耕深松、统防统治、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实现了减肥、减药,提高了病虫害防控水平和土壤肥力,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推广了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如,甘肃谷丰源“农工厂”开展玉米绿色防控全程托管服务,每亩节水50-200立方米、化肥减投15-30千克、农药减施10-25%。吉林省卢伟合作社在玉米全程托管中采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成本降低10%左右,增产10-15%,效益增加10-15%,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60%。山东金丰公社集成节肥、节药技术,使用绿色低毒、无污染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达到肥料减施30%,作物不减产的目标。
四是有力助推了地方脱贫攻坚。许多地方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将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作为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让小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脱贫,建立了精准脱贫长效机制。陕西白水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美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托管果园面积达7600余亩,覆盖周边13个行政村1400多户农户,其中服务贫困户果园面积2125亩,涉及贫困户356户、1300人,据测算实行标准化托管后的果园,每亩可节约生产资料投入600元,增产约800斤,每个贫困户果园增收每亩每年800-1200元。
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蓄积,集中表现为“四轮驱动”。一是需求拉动。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问题凸显,兼业化越来越普遍,农民干不动、不想干的环节越来越多,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和聚集,成为推动加快发展的源动力。二是效益驱动。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集中采购生资、集成先进农作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进行机械化连片作业,以及订单溢价回收优质农产品,能有效降低物化成本和作业成本,提高品质和产量,实现节本增效。典型调查显示,社会化服务亩均节约物化成本5%-10%,提高效益10%以上。三是政策推动。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扶持重点逐步从原来的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技术、装备、设施、人才和主体等都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四是模式带动。越来越多的农资、农机、农技、植保、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组织或个体已经看到市场商机,进军农业服务业,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批成功模式,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我们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对探索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深远意义,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战略性大产业。
三、推动生产托管服务加快发展
机构改革以来,全系统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行业管理滞后等突出问题,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主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主体上,推动协同发展。目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有专业服务公司、服务型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大户等五类主体。它们各有特长、优势互补,但是整体实力不强,联合与合作不够,我们按照分类指导、优势互补的原则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把服务公司和服务类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进其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半径;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组织小农户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居间服务的优势,搭建服务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把专业服务大户作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发挥其贴近小农户、服务小农户的优势,重点为周边的小散农户提供服务,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主体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联合合作,促进融合发展。
(二)在资源上,推动整合利用。当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设施、装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已经不少,但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服务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我们探索搭建互联网“滴滴农服”平台,组织开发了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更大范围内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的线上对接,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利用。下一步,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平台功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推动成立区域性和全国性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发挥行业组织整合资源、强化自律、协同推进的功能作用。
(三)在方法上,强化示范引领。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有效服务模式的示范引领,我们高度重视总结归纳社会化服务的做法经验,连续两年遴选推出了两批共44个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推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在继续总结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县级和服务主体两个层面组织开展创新试点,打造一批创新基地,培育一批创新主体,提炼一批创新模式。
(四)在领域上,稳步拓展范围。近两年,我们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为重点,聚焦小农户和解决关键薄弱环节等问题,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在继续强化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向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拓展,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作业环节向产前、产后等环节,以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逐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以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面。
(五)在管理上,加强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管理是推动社会化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紧扣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发布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指引》,并推动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标准和规范,对加强行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行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服务标准,培育服务品牌,加强行业监管,打击侵害农民利益行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在手段上,用好财政政策。2017年,中央设立了农业生产托管财政专项,4年来累计投入155亿元,推动社会化服务发展。我们将项目实施作为引领、带动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选择一些重点市县连续支持2到3年,通过项目示范引领,培育服务市场,壮大服务主体,引领小农户广泛接受社会化服务,建立稳定成熟的服务市场后有序退出,形成梯次推进、逐步扩展的扶持机制。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扩大项目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促进作用。
四、加强生产托管项目规范实施
项目实施以来,全系统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推进力度,各地重视程度显著提高,项目实施的前2年,全国只有不到1/3的省(区、市)实施了生产托管项目。2019年项目实施省份增长到18个,2020年达到29个。从地方实践和实地调研情况看,抓和不抓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为才有位。去年,财政部第三方评审中心对生产托管项目从政策制定、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等方面作了全面评估,给予了较高评价。今年在中央财政支出普遍大幅压减的情况下,项目资金从40亿增加到45亿,充分说明财政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和重视。实践证明,这也是一举多效的项目。但也有些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一些省没有用好用足项目资金,部分省项目资金被整合,去年40个亿的资金盘子中就有10多个亿被整合用于其他项目,有些地方项目监管和执行也不到位。这里就加强项目管理强调三点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项目的重要意义。这个项目的重点在于其示范引领作用,就是要通过国家的资金引导和项目带动,让各级政府看到生产托管的效果和作用,让农民获得生产托管带来的增收效果,让服务组织认识到行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商机,在全国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在全社会营造发展生产托管的浓厚氛围。
二要明确项目定位。设立这个项目,主要用于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问题。从以往的情况看,各类服务组织开展托管服务积极性较高的主要是规模经营主体、成熟的作业环节、土地集中连片的地区,而对小农户、薄弱环节、群众认知度不高的环节,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去调节。所以,这个项目主要支持面向小农户的生产托管服务,重点支持初始投入大、作业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的关键薄弱环节,以此加快培育托管服务市场,不断提高生产托管对小农户的覆盖面。在试点县经过2-3年的支持,推动农户广泛接受社会化服务,形成稳定成熟的市场后退出,再选择下一批试点县形成滚动支持。
三是严格项目执行。要严格落实农财两部印发的41号文和54号文要求。项目要进一步聚焦“一小两大”即服务对象聚焦小农户;服务品种聚焦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聚焦产粮大县。补贴环节进一步聚焦关键薄弱环节,比如,甘蔗的收获环节,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导致种植成本高,产业竞争力不强,是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就要加大支持力度补贴比例不得超过作业价格的30%(贫困地区40%),随着群众认知程度逐步提高,要逐步降低补助比例乃至最后取消补助。服务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的补助标准也要有所区别。要建立对服务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竞争性筛选的方法,优选服务主体。对于服务能力强、服务质量优、运营管理规范的服务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对弄虚作假、质量不达标、农民投诉多的服务主体,要列入黑名单,一定时间内取消其承担项目任务的资格。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今年初,部里下发了关于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绩效自评,近期,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查,下一步将在各地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这次的抽查情况,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各地要加强项目监管,组织监测评估,确保托管项目严格规范实施,取得最好的效果。
同志们,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狠抓落实,共同开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机观察 微信公众号 2020年12月2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