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的全过程, 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从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入手, 着重介绍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质量保障、信息管理、风险规避和收益管理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并指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的全过程。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因此造成较大的产中损失;又由于对运输仓储条件要求相对较高, 还面临着较大产后损失。农产品供应链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的高不确定性使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以实践经验总结、定性分析为主, 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这些实践研究大多集中在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质量保障、信息管理、风险规避和收益共享管理等方面。因此, 本研究主要从以上5个方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论述。
1、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关于供应链组织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早在1963年, Mighell等就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纵向协调概念, 认为纵向协调作为组织模式创新, 可通过契约制、价格体系、纵向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1]。Royer等将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引入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分析中, 认为应该通过合同等纵向协调方式取代传统的市场运作模式, 以提高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效率[2]。Grimsdell以英国某农产品公司的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 指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应具备产品的规模化运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企业的动态的柔性生产、产品供应的连续性、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与此相关的通讯技术等6个基本条件[3]。Ferto等认为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而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选择对农业供应链整体运作风险的大小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以匈牙利农业市场为例,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供应链渠道模式的选择受交易成本影响显著, 并提出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纵向协调的供应链组织模式[4]。Ferguson认为加拿大有机小麦市场作为一个较新的领域, 有助于价格发现的公共信息较少, 属于信息不对称领域, 因此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 从理论上阐述了不同供应链组织模式对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影响, 认为通过生产者自己组织的公司进行供应链协调对生产者有利, 但由于利润分配上存在差异, 对经销商不一定有利[5]。谭涛等从国外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农产品管理模式入手, 分析中国现行的两种主要供应链组织模式 (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和以物流为中心主导的供应链组织模式) 的利弊, 提出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对策[6]。胡定寰认为相比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而言, 超市可以更好地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而且政府对超市的监管成本远低于对传统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监管, 因此, 中国企业可以采用“超市+龙头企业+农户”的供应链模式, 引导小规模农户进入超市供应链, 加快普及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步伐[7]。张学志等以中国农产品供应链为例, 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最优运作模式及选择问题, 指出核心企业对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核心企业的不同, 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分为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和产供销一体化为核心的3种运作模式, 这3种供应链运作模式各有优劣[8]。杨学义等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并提出通过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 建立先进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完善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等措施来实施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9]。
2、农产品供应链质量保障
由于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 所以产品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Sakun指出食品可追溯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提高产品信息的可行性, 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生产运营成本, 减少由于食品召回产生的损失[10]。
由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很多学者都以自己国家的农产品供应链实际情况为分析背景, 提出了农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的相关建议。Fearne等以德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鲜活农产品销售为例, 探索了零售商质量保证计划 (Quality assurance schemes, QAS) 对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研究表明QAS可以减少消费者感知风险和增加消费者信心, 与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正相关[11]。夏英指出中国农产品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等“三废”的污染, 因此, 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反馈和控制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12]。Van der Vorst以欧洲的食品行业为例, 强调保证食品安全和减少食品召回的主要手段是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 同时需要继续探索一些更快、更便宜、更敏感、更准确的方法来保证食品安全[13]。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
Poole等认为由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 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要高于其他市场, 因此, 信息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显得尤为重要[14]。张敏指出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 而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过多地依赖于传统的批发市场是造成信息链被阻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不同农产品可以采用拍卖制的批发市场来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畅通[15]。Duan等指出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供应链提供了降低成本和服务改进的重要机会, 然而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 尤其是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并以中英两国中小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为例, 对比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两国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状况, 指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在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存在的差距[16]。
周树华认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改善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流和现金流, 实现生鲜农产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价值最优, 并指出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必须与连锁超市的采购与物流流程变革过程同步进行[17]。陆杉基于完全信息条件下无限次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基于声誉机制的有限多次博弈, 研究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信任机制的因素, 提出应建立适当的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进入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规范的约束机制, 确保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协同效应[18]。Chen等以印度ITC公司 (the Imperial Tobacco Company of India Limited) 为印度农户提供E-Choupal计划为背景, 研究信息共享条件下双方决策的变化, 研究发现:第一, ITC为农户提供的非正式合同的效果等同于正式合同;第二, 对于ITC而言, 为没有参加E-Choupal计划的网外农户提供培训 (信息共享) 是最优的[19]。
4、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规避
由于农产品的特殊属性, 整个农业供应链面临着诸多风险, 因此,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规避问题也成了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对象。Bendiksen等通过对挪威鱼类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发现, 相关新技术设备等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规避供应链风险、增加产品竞争力, 对农产品供应链乃至整个农产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20]。Lowe等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较长的交货提前期、不确定的供需关系和较低的利润为特征的高风险行业, 并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的技术工具, 并推断农产品供应链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21]。
Pathumnakul等以泰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为例, 采用情景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 认为有效的阶段计划能够减少库存成本, 降低供应链风险[22]。徐娟等结合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将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分为农户生产风险、运营风险和突变需求风险三类,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23]。Chen等认为在信息共享条件下, 很少存在欺骗[19]。
5、农产品供应链收益管理
Widodo等指出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的整体损失率高达20%~60%[24], 因此, 在引入农产品损耗函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能够最大化满足需求水平的农产品供应链收益管理模型。赵晓飞等从供应链联盟的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策略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基于修正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策略, 构建了基于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模型, 并给出了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发展建议[25]。但斌等在构造了一个指数形式的新鲜度衰减函数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两级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 研究发现在考虑价值损耗的情况下集中式决策不能使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达成协调[26]。林略等分别从收益共享和时间约束角度分析了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的契约协调问题, 并通过数值仿真量说明了结果的正确性[27,28]。陈军以生鲜农产品损耗控制为切入点, 以零售商生鲜农产品经营的利润和社会外部性作为对比尺度, 研究了生鲜农产品的库存补货策略和供应链协调策略, 从利润最大化和损耗最小化的对立矛盾出发, 提出减少周期利润以更大幅度降低损耗的控制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得出当集中式决策下的订货周期等于分散式决策下的最优订货周期时, 系统实体损耗最小[29]。吴忠和等在考虑损耗和新鲜度的影响下, 研究数量折扣契约如何协调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 研究表明当突发事件造成市场需求、价格敏感系数和产品运输时间同时发生扰动时, 通过调整数量折扣契约参数可以实现对供应链的协调[30]。
6、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虽然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多, 但通过系统建模的方式对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进行研究相对较少, 即使有少部分文献以建模的方式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存货管理和运输管理等方面探讨降低农产品损耗率的解决方法, 但很少有涉及当今最流行的新技术, 诸如物联网、区块链等的应用。即使将物联网引入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也只是从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方面———RFID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构建或者对整个农产品供应运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分析, 但这些研究均未考虑投资物联网技术后如何进行信息共享、成本分摊以及利润分配等问题。可以说从投入成本、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角度进行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此未来应该更多地从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投入等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影响着手研究, 并研究引入新技术后的信息共享、成本分摊以及利润分配等问题。
作者简介: 付娜 (1979—) , 女, 河北唐山人,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农业运营;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TJGL17-02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展望2019年0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