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欧晓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 作者:欧晓理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3-22 录入:王惠敏 ]

3月20日,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婺源盛大召开,此次大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江西省发展改革委、上饶市人民政府、婺源县县人民政府承办;并由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发展网全程报道。会上,各地发改委、标杆企业派出相关代表交流有关省(区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总结典型经验做法,进一步研究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参加本次交流会并发表讲话。

欧晓理司长表示,探讨当今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主要思考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在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乡村旅游因其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融通工农城乡要素、融汇生活生产生态,不仅成为了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了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村“六次”产业,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综合效益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农村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供给质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力量。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入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贫困群众的素质高起来,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有效就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理解,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应该包括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留住乡愁、回归田园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到乡村去、到大自然中去的旅游需求爆发性增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旅游从传统的景区景点观光到农事体验、乡村休闲、田野度假转变,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二、认真总结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法,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在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经过各方面努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是态势良好、亮点纷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中心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26.1亿人次,同比增长约5%,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乡村旅游总收入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7.3%,超过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29%。

二是新兴业态日益丰富。各地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区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特点,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提升质量,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内容丰富、特色各异、效益良好的多种业态和品牌。

三是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乡村旅游将农民的农家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把农业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把单纯务农的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一季两收”“四季不断”。

四是环都市圈乡村旅游亮点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新的重要方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区等大的都市圈,由于市场容量巨大,多样化的旅游休闲需求爆发式增长,都市圈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各类民宿数量迅猛增长。据去哪儿网统计,仅北京、浙江、广东、四川等4个省市的民宿数量就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

总的看,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将绿水青山的潜在优势,变成了金山银山的现实优势,让农村更美丽了,让农业更兴旺了,让农民更富裕了,让城乡居民生活更幸福了。

但同时,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行业共性问题和突出政策瓶颈。从行业共性问题看,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同质化问题。一些地方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简单雷同,相邻村镇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二是规模化问题。有的地方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单打独斗,无法建立稳定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不利于扩大规模、提高规范化程度,也难以提升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可持续问题。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乡村旅游,在建或计划建设的项目与本地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存在过度投资、侵占浪费土地资源的隐患,甚至还存在以乡村旅游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从突出政策瓶颈看,也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土地瓶颈。乡村旅游设施用地一般面积较小,迫切需要点状供地、分散供地,目前连片块状供地的政策无法满足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导致配套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普遍不足。二是安全瓶颈。大多数改建民宿受房屋性质、建筑结构等限制,难以达到一般住宿业要求,不符合办理消防、卫生等相关证照的规定,长期处于无证经营的灰色地带。部分民宿特别是紧邻风景名胜区的民宿排放不达标,带来较大的环境安全问题。三是人才瓶颈。乡村旅游从业者大多为当地村民而非旅游专业人员,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思路、有办法、有带动能力的青年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以农村大学毕业生、返乡青年、乡村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创业活力不足。

三、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策扶持,推动新时代乡村旅游迈上新征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概括起来,就是抓好“一二三四五”。

(一)“一个战略”。要聚焦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始终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时时处处对标对表乡村振兴的系列部署和要求,确保乡村旅游发展不走偏、不变形。

(二)“两个多元化”。一是业态多元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养、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更好的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旅游休闲需求。二是主体和模式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的途径方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引导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既要鼓励支持农家乐、牧家乐等农户式经营,也要鼓励连锁民宿、整村运营等规模化经营。

(三)“三个基础”。一是人才基础。加大本地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力度,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本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市场营销等培训。制定针对性优惠政策,重点吸引大学生村官、乡村旅游管理和专业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怀有浓厚“乡村情怀”的中小企业家等群体回乡创业。二是土地基础。改革完善乡村旅游用地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外部性较强的乡村旅游用地。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划小单宗土地核算单位,使土地资源更多地向用地量相对较小的乡村旅游倾斜。鼓励使用“四荒地”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建设乡村旅游项目。三是资金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对乡村旅游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依法合规探索开展景区企业经营权和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业务。

(四)“四个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使乡村旅游在经营上更加灵活多样,在机制上更加充满活力,在服务上更加贴近市场。同时,政府要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方向,通过强化管理规范市场,通过出台政策营造环境,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标准引导、政策扶持。同时,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引导各地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尽可能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三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在保障必要接待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的保护,更加注重对乡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努力使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四是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河南团参加审议时特别强调了耕地保护,明确指出一些地方借民生之名挖田建湖,搞大公园、大广场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违法侵占大量农田,一些地方借生态之名,盖大棚房,搞非农化,强调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为此,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引导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发展乡村旅游,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要合理规划经济作物、水果等占用耕地比例,通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避免耕地“非粮化”。

(五)“五个强化”。一是强化标准规范支撑。指导各地研究制定适宜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鼓励地方根据民宿、农家乐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保障安全的技术规范标准。出台适宜乡村旅游公路和停车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规范。二是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实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设方案,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贫困村周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乡村与景区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景区带村模式。三是强化行业信用监管。加快乡村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主体信用档案,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动态梳理乡村旅游红黑名单,建立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并对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四是强化宣传营销推广。依托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资源,利用旅游推介会、博览会、节事活动等平台,扩大乡村旅游宣传。鼓励各地和景区利用小视频、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增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支持电商平台开设乡村旅游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和产品销售等。五是强化典型示范带动。推出若干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并通过编纂出版全国乡村旅游典型案例集等措施,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发展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