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涂用凯等: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形式

[ 作者:涂用凯 陈怡 胡梦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2-22 录入:王惠敏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在逐步体现和释放。以“乡”为本,以“形”为体,以“样”为导,通过根植于乡村土壤、来源于农民自身、具有直观有效特点的文化形式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铸魂工程。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基于乡村现实、村民需要和时代潮流,通过根植于乡村土壤、来源于农民自身、具有直观有效特点的文化形式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以“乡”为本,繁荣乡土文化形式。乡土文化是由农民源于生产、生活的现实自发创造的文化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具有通俗活泼、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特性,是接地气、见实效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繁荣乡土文化的形式就是要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艺术、乡规民约、风俗习惯、民俗节日等,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通过这些“俗”文化、“土”文化的形式来承载和传播其蕴含的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

以“形”为体,强化有形文化形式。有形文化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和直观表达形式。农民受制于其教育程度、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更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文化表达,所以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有形文化形式更加贴近农民的理解能力和需要。强化有形文化形式,就是要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传统文化物质载体,树立鲜活具体的人物典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制作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文明牌匾等,通过这些人、物、活动等现实载体及其文化的表达来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明。

以“样”为导,塑造榜样文化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来源于乡村、身边的各类榜样,更有直观性、可借鉴性,对于乡风文明的辐射作用更大。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评选道德模范,选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美德少年、新乡贤等各类典型,以公益广告、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先进事迹,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好人好事来感召农民、带动农民、凝聚农民,在农村营造向善、向上、向美的浓厚氛围,共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政府是主要主体,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引导者、条件支持者、实施保障者。乡村文化振兴的直接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享受者也是广大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要发动农民力量,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之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确保乡村风清气正。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