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赫章怎么干”思考
从国土资源到自然资源,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部门组成,从名称到职能,从范围到理念,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区的赫章县,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30年来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当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进入倒计时,“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赫章怎么干?”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从自然资源事业层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管理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作为毕节试验区最主要的主题,让负重的土地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试验区的生态自然资源修复成绩卓著。而在国家层面,如何还人民一个天蓝水清的自然资源环境,仍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渴求,正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动力和根源。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殷切的嘱咐中,“百姓富、生态美”既是落脚点,又是出发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裂变,乡村传统正在消逝,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劳动力成为新的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流向城市,很多人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流动、迁徙,乡村已经沦陷为空壳,种种现状让人担忧。与此同时,城镇发展和工矿开发利用,不断地给原有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带来破坏甚至灾难。
赫章县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一度风生水起的粗锌冶炼就是前车之鉴,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繁荣,未能奠定乡村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管理,必须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高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作为机构改革后新组建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任重而道远,但是“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的结束,山水林田湖草空间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何去何从?是考验更是动力。
二、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没有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不彻底的现代化,没有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小康是不真实的小康,在全面消除贫困的问题上,“一个都不能少”。有人说过一句话,每个人倘若往上溯源,上三代祖上必然是农民。
农民和土地有着十分深沉的关系,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当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创举时,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成了这个国家法定的土地所有形式。从理论上讲,不论是“大集体”还是“家庭联产承包”,都只是使用权的变化,所有权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当要征用农村土地时,往往忽略了作为使用者的村民个体的权利,或是出现村民个体将个人承包的土地视为“私产”,从而出现村民个体向国家漫天要价的情形,如此等等,都不利于乡村的振兴和繁荣。
在很多地方,从前依山傍水的村落布局已经不复存在,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等土地违法时有发生。从深层次上看,最大的矛盾纠结还是土地,乡村的空间管理规划基本浮在纸面上,没有强有力的自然资源空间规划管理,农民个体建房选址非常困难,除了建在个人的承包土地上,根本没有其他办法。要从一个村民个体的承包土地上选址宅基地,付出的成本甚至比国家土地征收的价格要高达5到10倍之多。
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立足乡村实际,从乡村自然资源空间规划管理的角度,让村庄布局合理和优美,既要有美学思想,又要有文化传承,要能让人寻找得到乡愁。这个问题上,农村土地管理现状要有突破和创新,基于这种情况,乡村规划不但要规划,还要以国家征用的途径,对可能的建设区域先行征收,再以缴纳相关费用的形式返给有建设需求的农民建设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尝试。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一方面是对物权的认同和落实,同时又让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房产)得到认可,产权的价值可以在融资抵押等形式下得到体现。从而让发展惠及乡村的主体——农民。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作为“三变改革”的重要推手,在乡村振兴和助推脱贫攻坚中作用日渐凸显。自2016年4月起,赫章县全面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同年12月该县六曲河镇江子村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及房屋所有权登记的第一个试点村开始。全县共开展了18个村,9个乡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及房屋所有权登记。
三、“要地”和“增减挂钩”“土地整治”
做好“土地”文章,对赫章县脱贫攻坚起着巨大的助推作用,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抓住政策机遇,确保脱贫攻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是赫章县“要地”的重要举措。赫章是乌蒙山深度贫困县区之一,党和国家对赫章的关心,首先体现在国土资源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用地审批特殊政策”上,结合赫章县项目建设时序和用地实际,边建设边报批,确保项目实施建设工期不耽误。这样的机遇也只有深度贫困县才能拥有。抓住机遇,赫章县野马川至城关、白果至水塘城市快速通道、恒大帮扶赫章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塔山公园、河镇扶贫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用地,在完成土地征收工作并落实补偿安置情况下,立即开工建设,边建设边组织项目用地报件上报。全县累计上报建设用地报批12个批次,面积共计509.1748公顷。办理划拨供地4宗,面积共计554.7210公顷。“要地”有力推进了赫章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功不可没。
二是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赫章县人民政府印发了《赫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赫章县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1+2实施方案的通知》。自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以来,全县共计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600亩,获得指标流转收益5.06亿元,其中2016年流转节余指标800亩到贵阳市白云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收益1.44亿元;2017年流转节余指标1200亩到贵安新区,收益2.3亿元;2018年流转节余指标600亩到贵阳市乌当区,收益1.32亿元;目前该县还剩余800亩节余指标待流转。
三是在贫困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3728就地脱贫人口整治4050亩优质农田,项目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项目的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同时增加村集体的经济积累。抓住机遇,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获取新增耕地、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全县的脱贫攻坚和粮食安全;实施赫章县乌蒙山区域“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规模2.74万亩,总投资13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惠及项目区18123人,其中贫困人口3114人。
四、让地下“黑金子”点燃明天
赫章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和伴生矿种)达25种,发现矿床、矿点70余处,其中煤炭储量惊人。煤炭既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能源资源,又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材料,有地下“黑金子”之称。赫章县高度重视煤炭勘查工作,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省地勘基金煤炭勘查项目和可乐向斜煤炭整装勘查,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高达31.23亿吨,“分布广,储量大,开发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地矿部门的专家如是说。
坐在“金山”上的赫章,却是乌蒙山区不折不扣的“深度贫困县”。赫章县委、县政府在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在酝酿着如何让地下“黑金”造福一方的良策。然而煤电产业基于环保的考量,“威赫煤电一体化”项目因而迟迟未能上马。然而项目的准备仍然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在经过大量的环保论证后,“威赫煤电一体化”项目却走了一条后发赶超的新路,201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赫章“威赫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威赫煤电”使用目前煤电领域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环保要求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项目投资60亿元,装机容量66万千瓦,年需用煤400万吨,每年将为赫章带来不少于10亿元以上税收。
让地下“黑金子”发光发热,煤电的开发不止是税收,还将带动赫章煤矿业、劳务就业,地下的“黑金子”将点燃赫章的明天和未来。
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赫章县的发展还在旅游和第三产业方面有着显著的发展。从试验区到示范区,是一个发展模式和发展质量变革的重要节点,从生态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到打赢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和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区,赫章自然资源事业正在谱写着时代新篇。
作者系赫章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