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有普遍规律
什么是产城融合?
这里的“产”,是产业,主要指服务业和工业;“城”是城市,也就是“城”和“市”。
在欧洲,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先有市、后有城,市场出现在商路的交通要道,所以城和市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先有城、后有市,“城”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分支中心,然后有了人口的聚集,就必然需要有“市”。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产城融合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
在城市化开始之前,更多是商业和城市的结合,所以当时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服务业,即市场和城的融合。城市和商业的融合,推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市的发展。
工业化兴起后,城市成为工业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带动人口的快速集聚,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特别是工业化初期,产城融合的重点是城市和工业的融合,城市成为工业的聚集地。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以及日本和后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都是工业的重要载体。
从德国、日本和韩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显著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研究了100多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的统计资料,提出了钱纳里定律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统计经验值。我们根据钱纳里定律进行推算,得出下表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变动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2017年二产增加值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0.5%、51.6%,而工业化率达到了33.9%。
工业化中期,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服务业和工业在城市的融合。工业化中期以后,城市化发展趋于成熟,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而服务业发展日渐兴起,并更好地为工业提供服务。从美国和韩国的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变化图中可以清晰看出,工业占GDP的比重在下降,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逐渐提高。
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成为主导,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服务业。我们看到,美国城市化率达到80%以上,但工业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0.7%,韩国虽然工业增加值占比重仍较高,但是服务业就业占比非常高,达到了70%。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当城镇化达到60%以上的时候,随着城市的土地价值升高,服务业将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对工业的替代。
城市化中后期,工业逐步远离城市
首先,城市土地价格日渐上升,抬高了工业发展成本。因为工业发展要求较低成本也是一个规律。如果一座城市的成本很高,必然会推动工业的远离。
对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到底要不要搞花园城市?应该是一个疑问。至少对于处于城镇化中期之前的城市,必然会抬高发展成本。
从尊重工业发展规律来看,维持工业发展所需的低成本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才可以承受高昂的土地成本。
其次,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我们看目前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里面还有没有工业?
以前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里都有工业,但是,现在都没有了,都迁出去了,都集中在园区了。因为城市里的人已经不能容忍工业的噪音和污染了。
还有就是工业人口的住房需求难以满足。我们试想一下,工业人口,也就是蓝领人口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外来人口,会住什么样的房子?能不能住得起大城市里的商品房?我们知道,目前买房的人跟工业人口几乎无关。
因为绝大多数买房的城里人,并不是外来的农民工,而是户籍居民和本地的拆迁户,或者是外来的收入较高的人口。
工人的收入相对较低,需要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而城市主城区的房价往往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所以,工业与城市化发展到中后期的产城融合是对立的。这也是为什么深圳的一些企业正在搬出深圳的原因。这是好事,是成本推动的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变化。
另外,城市的住房供给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在城市主城区里,原先产业工人居住的地方已经成为危旧房和棚户区,是城市住房改造的重点。
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已经与产业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不相吻合。对于城镇化发展阶段不同的城市,产城融合也在出现分化。
公共服务水准较高的城市发展地产和服务业,距离大城市和都市圈偏远的中小城市则复制工业化中期之前的城市发展模式。
此外,产业和就业人口过度集中,会给城市带来交通压力。举例来说,在北京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北京的上地产业园区就集中了很多创新企业,由于规划园区企业过多,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企业的布局已经开始向分散发展。企业甚至可以选择小镇或者原来的村庄去落户。
这些小镇和村庄由于接纳了大型企业,也变成了拥有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和大镇。比如苹果在5万人口的库比蒂诺市,GE公司在康涅狄格州人口仅有2万的Fairfield小镇上发展。
这客观上疏解了由于产业过度集中在城市的主城区或者城市近郊区,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产业分布的空间规律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分布的空间轨迹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小城镇近郊区、远郊区。
工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工业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系得愈加紧密。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工业的分布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中期阶段,中国的工业化以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而产业园区向新区转变的过程中,逐渐被房地产所替代,形成了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许多城市边缘的工业新区,逐渐变成了房地产发展新区。即使工业向周边的卫星城转移,仍以规模较小的园区形式存在。
但是当城市在向外发展延伸过程中,如出现地产的郊区化后,周边的中小城市也逐渐被覆盖。再接下来,土地价格日渐增高,园区人口过度聚集,造成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这就迫使工业向远郊区发展,从集中的园区模式向分散模式转变。如同国际上一些大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分散在不同的小镇和村庄,在空间上形成了孤岛。
为什么提出特色小镇?
为什么那么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都对特色小镇感兴趣呢?因为特色小镇的成本低,更因为中等城市已经承受不了传统发展模式下,土地价格和基础设施投入所需要的高额补偿。因而需要一个新的低成本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都设在特色小镇呢?成本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苹果、惠普、微软等公司都在小镇上,而不在大城市,这个是国际上普遍规律。
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出现了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总体上来说,现在还停留在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模式,仍在靠房地产开发收益来实现低成本招商引资的补偿。一旦房地产滞销,又会大幅度催生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第一,误以为工业与城市融合是长期的发展趋势。这个观点一定要进行调整。实际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特别是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城市会逐步代替工业。
第二,忽视产城融合的空间格局变化。工业化中后期以后,工业与城市在空间上会分开,要向近郊区以至于远郊区发生产业转移。
第三,新城新区的模式要注意产城融合。当前的新城新区工业模式跟产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
随着对新区发展水平和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城融合的环境已经与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吻合。所以当提出产城融合,要先清楚发展阶段和产业内容的实质。
虽然有些新区强调了高新产业,但是在新区的开发模式上,过度追求视觉效应,导致成本过高,对许多产业形成了排斥。
第四,忽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在人口结构中,工业人口和蓝领不会买商品房,他们中有的人住出租房、有的人住职工宿舍等。
在城市里的产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城市服务业分两种,一种是传统服务业,即使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纽约,也有30%的服务业属于传统服务业。
因为城市里需要大量从事相对简单劳动的服务人员,这些低端劳动的服务人员也需要相互提供服务。
为什么快递会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中低收入人口需要庞大的传统服务业支撑。
判断:
第一,城市发展带来土地成本上升,而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第二,现在的产业园区不再是以往的大量企业集中的大园区,而是低成本、廉价的产业园区,或者独立分散状态的园区,就是企业与村庄或者小镇结合形成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要降低工业发展成本。
调整思路,重新认识产城融合
我国许多城市发展的思路还停留在城镇化中期阶段以前。所谓的产城融合还是地方政府和城市政府的主导观念,许多新区在强调产城融合的时候,结果造成了城市发展的停滞。
比如,有的新区,建了很多房地产,但是现有的工业人口基本是外来农民工,买不起这些房子。这种城市产业和地产组合的结果就导致了新区的房子卖不出去,产业新城的资源完全闲置。
因此在重新认识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调整思路,正确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规律以及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一,要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地调整城市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重新认识产城融合,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去讨论产城融合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城市,还是行政辖区。所以我们城市政府有能力可以在行政辖区的大范围空间内,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按照产业和城市的发展规律,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要合理引导工业向外转移,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和市场培育。我们看到城市里的马路修得特别宽,这对城市来讲,维护成本太高。这个要重新审视。
第三,调整城市发展政策主要解决两类问题,
一类是满足住房的需求,部分行政中心的大城市房价在上涨,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城市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高品质的住房供给;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承接工业转移,加大产业工人的住房供给。
另一类是要利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蓝领和外来人口的落户问题,我们的人才政策不能只针对大学生。
我们的思想要放开,城市的人才空间要开放。但是,你需要招多少人,是30万人,还是50万人,这个需要根据合理的产业规划来确定。我们在城市空间中要规划出合理的住房结构和工业空间,我们不能一味地搞高大上的城市建设。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供给体系。城市人口中,既要有针对具有一定收入能力人口的商品房,也要有租赁住房、企业宿舍、企业建房、集体土地建房等等。
第五,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加大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资源要素流通,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促进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缓解中心城市和新区的交通压力。
第六,对大城市来讲,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允许企业和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共同建设工业园,并选择企业的落户。
总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回归到降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上,进而形成新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城市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