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宋敏:对农民夜校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 作者:宋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1 录入:吴玲香 ]

夜校,传统意义上即夜间上课的学校,多指业余学校,是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前,四川农村的农民夜校,虽然字面上是“夜校”,但是也不是只有农民才能学,也不是只有晚上才能开,而是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采用集中授课、实地参观、技能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为村民送去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文明新风、文艺科普等内容,做实“扶志”、“扶智”,让广大农村群众精神实起来、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夜校在基层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办好农民夜校,发挥其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更大作用,我们可以尝试“软硬两手抓,考核来助力”的方式

一、抓硬件,让农民夜校“办得起”

首先,要将农民夜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村级办公经费中,将农民夜校的资金单列,并规定开支的最低份额,同时指导乡镇统筹用好各类培训资金,注重监管和跟踪考核,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让农民夜校“有钱办学”。

其次,要抓好夜校的场地建设,可以选择乡村会议室、村活动室或者文化院坝,还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当地的实际,选择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现场、家庭农场或者农户院坝,开展紧密结合实际的鲜活的现场教学和辅导。

最后,配齐配强农民夜校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除了常规的桌椅板凳书籍等之外,为了学习外地的、网上的知识,观看教学短片,农民夜校还需要配齐电脑、投影或者显示屏,必要时候可以配备微机室,让农民群众有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电脑、上网,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为了节约资金,微机室可以连片配备,也可以在一个乡镇分片区搞一两个规范化微机室,探索资源有偿共享模式,在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作用。

二、抓软件,让农民夜校“办得好”

一是要选优配强教师队伍,确保有人施教。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是天然的夜校教师,产业指导的业务部门专业同志必须量化对夜校教学授课课时量,乡镇干部必须是夜校管理指导的直接责任人,村干部是夜校教学和管理的操盘手,进而吸附拓展夜校教学的其他有生力量。师资配备可以走多元化的路子,将知识水平技能等软实力的输出作为各级各类单位开展对接帮扶的重要评价考核项目,结合当地干部和致富能人的水平实际情况,引导通过“行业部门+基层干部+夜校+致富能人”的形式,建立县、乡、村三级夜校教师专家库,建立专兼职教师选聘、竞聘制度,组建志愿者讲师团队,聘请当地学校的教师,有条件的可以邀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作为客座讲师,为夜校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二是要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合理编制教学计划,精心备课,确保教学质量。 结合党性教育要求,开展“老党员讲党史”、“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支部书记讲政策”、“身边人讲身边事”系列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激发正能量;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办好技能实训课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发展高地,规划建立集培训、实习、创业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理念,熟练掌握实用技能,打通脱贫致富之路;结合乡风文明要求,办好道德教育课堂,组织道德模范和有威望有口碑的乡贤到“农民夜校”述经历、讲体会、发倡议,引导群众勤俭持家、遵礼守法、文明礼貌,进而抵歪风、树正气,达到基层有效治理。

三是要加强日常管理,结合农村实际办学,确保夜校教学效果。建立健全制度方面,落实管理人员,每所“农民夜校”设校长、教导主任、管理员,并公示上墙,落实责任,管理到位,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课程设置方面,因地施教、因人施教,设置道德素养、新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等课程内容,由群众“点单”约课,注重实用,避免教、学脱节。在教学方式方面,注重多样化,根据季节、农时等特点,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开展农民夜校“送课下村”、党员干部“结对帮学”、广播网络“同步推送”、夜校电商“对接联动”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时新平台,有力促进学习便捷化实效化,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三、抓考核,给农民夜校“加把劲”

考管理。强化档党的领导,将“农民夜校”工作情况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四好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实现“办学规范”。建立教学管理台账,采取实地督查、重点抽查等方式,抓好平时跟踪督查考核。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倒逼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履职尽责,为农民夜校的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开展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

考学员。探索开展群众参学积分奖励,优秀学员评选奖励等活动,调动群众积极性。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展“优秀学员”评比,根据学员参与积极性和活跃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奖励,激发学员学习热情。在实用环节,把学员将所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情况和效果作为考核依据,对技术进步快,思想转变明显,效果突出的学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奖励,推动夜校的教学质量提高。

考效果。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比,由乡镇邀请专家组成考评团队,对夜校教师团队采用听课、查阅教案、跟踪学员评估等方式,对夜校授课老师授课质量进行测评、授课学时累积计分,每年按得分情况排名评选“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表扬奖励。开展“示范课”评比,综合调查问卷和学员反馈,精心打造一批样板精品课程,提供学习观摩,持续提高夜校效果。对乡风不文明、矛盾信访突出的村,要从农民夜校的实体化运行及效果方面去深入剖析,充分利用夜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作者系四川省岳池县排楼乡乡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