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民夜校”为山区扶贫点亮致富灯

[ 作者:超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2 录入:16 ]

8月23日晚,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两河镇斯果足村“农民夜校”课堂上,阿于古格正用彝汉双语对该村村民进行“移风易俗”专题辅导讲座。据悉,该县已对计划今年脱贫的46个贫困村实现“农民夜校”全覆盖。(8月30日 四川日报)

一块牌子、几张桌子、几十把椅子,简简单单的农民夜校就挂牌成立了,贫困山区的农民夜校在四川逐步推广,他们利用晚上、农闲的时间搞脱贫培训,用视频课件等信息化的收视系统,给老乡讲扶贫政策,教生产技术,还让驻村的第一书记当“校长”、上讲台讲法律法规和政策。闲暇时还看新闻、唱民歌、探讨发展大计,这样的夜晚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助推了山区群众脱贫解困奔小康的步伐。

我们知道,公共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像一条巨大的鸿沟,横亘在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之间。“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产业扶持”还是“文化引领”扶贫方向都是正确的,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脱贫,引导大家树立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意识,把科技的触角深入到扶贫的方方面面,以接地气的知识传播途径,才能打通山区创富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有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山区,扶贫工作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干部慌不择路,急功近利,盲目蛮干;有的不问需求,不看对象,只管投入搞建设,制定的措施脱离实际,南辕北辙。虽然在帮扶部门的努力下为他们送去了电脑、书籍、接通了互联网,软硬件提升了,可思想觉悟和知识的匮乏依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夜校”的出现恰如好处地弥补了“文化扶贫”的短板,它的课程设置贴近扶贫实际,授课对象是山区群众、讲课人是技术专家,点对点、面对面的授课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思想素质和学习兴趣,更为致富奔康树立了信心、点亮了希望。此举必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扶贫扫盲”的又一大创新。

“贫困源于民智未开”,群众对知识和信息的汲取能力,决定着人的创富能力,只要有心满地都是金子。笔者认为,农村环境好、资源丰富,蕴藏的潜力和财富是巨大的,“端着金碗要饭”不是小康,站在村口坐等上门收购也不是致富之道。开办“农民夜校”就是在发展无力的情况下为山区群众点亮一盏灯,转变思路让脑子开窍看到的是另一个世界。如:利用现在科技和知识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广、合作、获取资源就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在贫困村开办农民夜校,此处应该有掌声。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