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办好农民夜校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

[ 作者:周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7 录入:吴玲香 ]

新华社2月25日发表了题为四川:“农民夜校”点亮大山“脱贫灯”的通讯稿。从2016年8月开始,四川根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学文化,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已开办“农民夜校”45832所,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所谓扶贫先扶智,只有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能力,贫困问题才能在根子上得到解决。四川开办的“农民夜校”紧紧围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的“第一书记”、村支书、农业农村技术专家、致富能人活跃在贫困村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的主阵地,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支部活动室的会议室,在集体经济的种养殖场里,积极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创业谋划等的教育教学,掀起了群众学习知识、技术的热情,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聂呷乡妖枯村的贫困户袁帮子在“农民夜校”参加黄牛规范养殖技术培训,发展起了黄牛养殖产业,一家人顺利脱贫。开办“农民夜校”是好事,为农村群众带来文化和技术,给他们创业就业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是脱贫攻坚事业的一个长久性措施,我们要大力宣传开办“农民夜校”的重大意义、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效,广泛发动群众到校学习,让更多需要技术的贫困群众在这里学到傍身之技。同时还要抓好袁帮子等脱贫典型的示范工作,定期开展经验交流、现场观摩活动,建立乡村能人示范传授成功经验、讲解创新做法,带领带动机制,实现带头致富、带动致富,鼓励致富带头人向贫困户群众合作共谋致富路。

“农民夜校”是为农村群众办的扶贫扶智学校,每个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甚至每一户都有他们的特殊情况和资源,在这里,因地制宜就显得尤其重要。开办“农民夜校”,要注重办学的实效性,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和“扶贫工作大培训”原则,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把幸福美丽新村、产业基地打造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践课堂。要广泛吸纳各领域、各行业、各层面优秀专家、特殊人才充实到“农民夜校”师资队伍中来,紧密结合群众实际需要开课授课,开办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移民政策、新型城镇化、社保政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在培训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教育,彻底根除个别贫困群“干部拼命干、群众旁边看”和“等、靠、要”思想,对“等靠要”“盲目攀比”的依赖、失衡心理进行疏导,加强党的政策宣传,鼓励自强自立,推动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步走。

脱贫攻坚既要看当下,也要管长远,“农民夜校”虽然小,但作用一个脱贫攻坚的智力保障平台,对帮助农民群众解除思想包袱,政策引导,经济持续增收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既要摘“穷帽”,也要拔“穷根”。

(作者单位:广安市前锋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