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办好农民夜校必须注重学用效果

[ 作者:姚兴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7 录入:吴玲香 ]

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为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推进“四好村”建设,四川省在全省各行政村开办了农民夜校。作为农民夜校建设工作的基层参与者,笔者以为,办好农民夜校,必须注重学用效果。

教学活动必须具有规范性。要严格按照省委的总体安排部署,科学制定教学规划和计划,认真选择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各乡镇、村要抓好教学计划的细化、调整和落实工作。要坚持因人而异、分类施教,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要全面了解掌握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收到的效果,认真加以总结和提高,确保农民群众学得懂、会运用、有实效。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农民夜校的教学培训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服务脱贫攻坚、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选择培训内容,把党委政府关于扶贫、脱贫的政策作为必修课。把就业创业、适用技术、市场信息、生活健康、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念、所盼,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确定教学资源建设方向和建设内容,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使教学内容让农村群众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

教学方式必须具有灵活性。教学方式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采取集中学习、分片教学、送学上门、网络教学、田间课堂等方式,全方位满足农民群众的学习需要。将通用教材系统学、专题教材分类学、特色教材按需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要搞好分类指导,根据农村群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发展产业的不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分类施教。要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带领示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和典型的现身说法,引导农民群众爱学、乐学,真学、真用,通过抓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共南充市高坪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