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夏广辉:实施乡风文明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 作者:夏广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5 录入:吴玲香 ]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风文明”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二十字”总要求,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是乡村振兴之“魂”。只有做好乡村文明这个保障,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领域和环节,要紧紧抓住党建引领、清洁家园、文化阵地、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等六个着力点,精准施策,点滴长效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打造乡风文明建设“主心骨”。利用党组织的红色引擎带动作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统揽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员三带”工作制度,即党员带头参加环境整治、带头参加移风易俗、带头参加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设立党员乡风文明建设专项岗位,引导社区党员争当环境卫生督导员、移风易俗宣传员、乡风文明指导员、志愿服务组织员。做到一人带一人,众人帮一户。

实施清洁家园工程,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硬基础”。宣传发动要入楼入户,宣传小卡片和倡议书要覆盖每一个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广场大屏幕、社区广播、楼栋宣传屏、微信微博持续扩大宣传覆盖范围,进一步浓厚活动氛围。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排查整治存在的垃圾清运不及时、车辆乱停乱放、楼道不通畅、毁绿停车、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要巩固完善长效常态,建立环境“日清扫”“周督查”“月考核”制度,常态化督促责任落实。

贯彻“文化润人”理念,优化乡风文明建设“软环境”。建设社区“党群之家”,打造一站式党群文化活动平台,设置科普馆、图书馆、儿童乐园、书画馆、舞蹈排练厅等功能室场所,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丰富道德讲堂内涵,点滴长效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坚持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拓展文化活动形式,开展送戏下乡、周末书场、社区“民星”选拔等文艺演出活动,喜闻乐见展现社区居民精神新面貌。常态设置精神高地、廉政文化、红黑榜、义举榜、科普、法律等专题模块,形象生动有效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新风尚”。成立“移风易俗”理事会,邀请社区有威望、有影响力、热心服务的老党员、退休教师、乡贤人物、文化名人等群体参与基层社区管理,制定社区居规民约,大力倡导婚事、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建立平等、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形成志愿服务品牌,争当乡风文明建设“排头兵”。抓好志愿服务组织的外引内培,成立诸如党员志愿服务队、公益书社、老年之家、社区“搭把手”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突出长效管理,抓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如制定党员志愿者“四亮剑”制度,亮身份、亮形象、亮项目、亮成效。推出志愿者奖励激励计划,对社区志愿者的活动开展情况和成效进行量化,并拿出一定的“物质奖励”予以激励,如减收物业费、免费使用停车位等,努力形成“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挤时间当志愿者”的社区志愿服务氛围。

抓好正面典型选树,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新标杆”。坚持从日常调查走访中,了解核实在勤劳敬业、诚信经营、尊老敬老、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等方面存在的真人真事,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开展社区先进模范评选,如开展“三最三好”评选活动(最美家庭、最美善举、最美志愿者、好媳妇、好党员、好青年),树立社区典型品牌。按照“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原则,通过社区道德讲堂、周末剧场、群众课堂等载体,邀请社区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用鲜活教材和生动的细节来传播社区的正能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宿迁网 2018-06-1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