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许多问题都归结到一个问题“散”。农民缺乏组织带动和链接,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利益纽带、情感纽带、互助纽带。表现在产业上就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与大市场要求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矛盾;表现在乡风文明上就是乡村内部道德评价体系崩溃,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逐渐解体,造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失范。表现在乡村治理上就是分散的模式,瓦解了一些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合作机制,强化了农民个体意识,弱化了农民对村庄生产生活共同体的意识。
我认为,从事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围绕怎么组织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开展工作。强化农民之间的利益纽带、情感纽带和互助纽带,实现乡村社会自治法治德治。
首先,应该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利益纽带组织农民。结合当前开展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学学的界定村“两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界限,要坚持市场化的手段管理村经济组织,通过开展金融互助、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有效形式,在不打破家庭经营格局情况下,实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应该围绕发扬新时代乡风文明,强化情感纽带组织农民。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我县开展的综合互助合作社,通过发扬乡贤文化和孝道文化,对于增强村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
最后,应该围绕美丽乡村项目工程,强化农民主导意识。行政资源作为外部资源进入农村,如果不发动农民肯定会事倍功半。要让农民主导农村建设,把一些资源配给给村,发挥村庄自治组织作用,由村里组织实施相关项目,政府只需要提供在规划、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用途方向、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督即可。这样群众肯定会把资金用到公共事业最痛的痛点中,能够最大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可以避免资金的在程序方面的浪费和形象工程的浪费。要最大限度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工程项目,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组织群众。
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行政资源、工商资本才能有效的进入农村,降低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的谈判成本,才能够承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行政资源下乡和逆城市化背景下的工商资本下乡。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够整合农村碎片化的资金资源,增强村庄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倡树新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振兴研究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