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与村干部的交流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记忆深刻的对话:
规划设计人员:
我们在这次的规划设计中,选取了当地常见的废弃青砖、瓦片等乡土材料,利用这些废弃材料……(设计师边说边拿起图纸准备细讲)
但没等设计人员详说整个设计构思,村主任瞥了一眼图说了这么一句话:
什么啊这是,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设计点“洋气”的东西,这些“破破旧旧”的东西只有在那种深山老林里的村子才会用这些材料,我们这种村子才不会用这么东西,你们看看我们之前用的这种欧式围栏多好,村民们都特别喜欢……
村民眼中的美
针对一个面向实施的乡村规划项目来说,村民公众参与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在与村民的沟通交流过程中遇到诸多实际性地但我们却无法即刻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总习惯性地告诉自己这是村民自身问题,他们自己思想意识不够,对乡村文化不自信,归根到底这是个社会学问题,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规划设计人员,我们又深知乡村规划不仅要处理好空间关系,还要处理好空间使用者的关系。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生活特性、民族信仰等都是规划设计中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本文就先从村民认为美的东西暗含的乡村文化自信丧失作为反思点,理清乡村文化的内涵及传统文化价值体现(我们记忆中的乡村社会及乡村文化),梳理乡村村民文化自信丧失的表征,探析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价值不被认同、乡村村民文化自信丧失的内在原因,并基于文化自信丧失的乡村社会提出对乡村规划的思考。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文化、价值思维、交往方式或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种深层次心理结构状态。(韦顺国)
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自然主义情结
曾经我们一度向往的乡村社会中,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适自然的生活,他们热爱生命、敬畏自然、依赖土地。自由、灵动的自然环境是乡村空间的建设基础,是乡村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传统乡村社会中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相处,及其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是乡村社会曾经独有的自然主义情结。
2、朴素的道德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规范是乡民们的基本价值观,中庸、忠恕、仁爱是乡民们的普遍性格特点。乡民们互相之间能够恪守忠义守信、以和为贵、尊老爱幼、互谅互让等律己律人的道德行为规范;邻里乡党之间更是有一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好风气。同时乡民们普遍有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3、尊崇宗教礼法制度
宗族制度规范和宗法礼教作为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构成乡村生活的基本内容。以血缘、地缘建立起来的特有模式,规范着乡村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模式。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狭窄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使每个人都可能去认识和了解周围其他人,人们往往是基于个人感情而非理性进行交往和行为。此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为人们形成共同的态度、经验、感情和气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缘、血缘为基础的宗教礼法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凝聚也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最后,在乡村文化价值表现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俗的传习,它承载和传承着乡村特有的文化形式,也是乡村极具特色的文化表征。
乡村文化实质是一种与土地的质朴和生命力紧密相关的生活,也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规划设计人员,在了解乡村文化及其文化价值的表现时应尽量剥离自身原有的城市多元文化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乡村文化没有城市多元文化表现出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其文化内涵具有相对的趋同性,包括其内聚效应和视野的相对局限性,但是乡村文化的表征也是具有多样性特征。
乡村村民文化不自信的表征及原因
乡村文化自信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一个群体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定,对本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民对自身文化的一种理性认识,既可以表现为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又可以表现为与外来文化交流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而不被同化。(张文斌)
乡村村民文化自信丧失的表征:
1、功利的乡村产业
当前乡村社会中,很多村民对农业生产不再关注,整个乡村社会充斥着对产业非农化的向往。乡村原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现代农村社会被认为是落后的,与之配套的乡村文化也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或即将消亡的文化,农耕文化所带来的农业文明也随之渐行渐远。农业产业在乡村社会主要被诟病于这几方面:对于政府来说,农业产业的政绩效益低;对于外来投资商来说,农业产业的经济利润薄,投资回报率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乡村土地资源及其廉价劳动力;而作为乡村主体的村民来说,很多人也认为农业产业收入水平难以提升。在这样功利化的社会影响下,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会是“农村没了、农业丢了”。
2、无序的乡村社会
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宗族结构、乡贤制度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趋于自组织无力,整个社会信仰缺失、宗族观念严重淡化,村民各类行为不再受道德价值的约束,乡规民约在乡村社会形同虚设,乡村治理无规可依。
3、紊乱的乡村空间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村民对传统物质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以自然为本源意识的营建方式以及以老为尊的传统空间秩序缺失,乡村原有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及固有的文化空间多遭破坏,整个乡村空间无审美、无文化、重利轻质的问题突出。
4、惨淡的民俗活动
传统乡村有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乡土风俗众多。而在当下的乡村,原本来往密切的邻里关系以及丰富的节庆活动逐渐消失、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现代乡村社会村民文化自信丧失的原因:
乡村村民文化自信涉及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在对村民文化自信丧失原因初探阶段,主要从制度环境的变化、全民功利化的影响、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及其传统乡村文化自身自治体系的崩塌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1、制度环境的变迁
传统乡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曾经的乡村社会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是创造传统乡村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在乡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遭受过多方面冲击,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类改革带来了乡村社会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环境的变迁过程中,主要以政治运动为主导,从制度层面曾对乡村文化中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进行改造,引导乡村文化走向科学化、现代化。这种通过国家高度政治控制的改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机制,通过强制手段使得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被彻底改变,传统乡村文化陷入无根可循的境况。
同时,在乡村社会制度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乡村内部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维系乡村秩序的集体意识逐渐被瓦解,村民的个体意识开始强化;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发生了巨大改变,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新的经营方式和角色分化影响了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着村民的价值取向的多样复杂及多变。
2、全民功利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中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日益突出,这种价值意识又在当今社会被引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意识密切相关的财富意识在曾经的乡村社会中强调的是实物形态的财富和使用价值的积累,在现如今的经济社会中则更倾向于对货币形态的财富和资本的积累。
全民功利化对乡村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乡村社会中这种主体和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取代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准,追求利益(货币形态)成为了许多村民价值观变迁的主要驱动力。传统的道德观开始逐渐衰退,以自我为中心和唯利是图取代了原有的以和为贵的道德观。在功利化的影响下,村民对土地的依赖也开始变质,土地对村民的财富价值不再是实物形态的价值,在他们心中土地开始成为谋取高额货币利益的工具,土地出让得来的经济补偿才真正能使村民心理得以满足。
3、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这种社会的分化与裂变,造成了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不同程度地解构着原有的乡村文化,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一方面,城市的、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并不断被蚕食,乡村原有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而同时新的文化秩序尚难建立,乡村的文化生活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城市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向乡村灌输和赎卖自己的理念与精神,改变着乡村文化的生存现状和价值理念,使得乡村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疏离,农民已经无法从乡村世界找到家园感,这种逐渐拉大的城乡差距使村民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
城乡差距中城乡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得乡村文化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开始显著。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始终是城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落后的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等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乡村地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设施及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导致乡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整传承。虽然说就乡村文化而言,其物质基础设施不能代替文化活动本身,但是村民的文化需求不能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削弱村民参与文化活动、自办文化的积极性,使得乡村文化在发扬和传承上进一步受阻。
4、乡村自治体系的崩塌
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社会中的礼俗力量构建并维系,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解构了乡村社会的传统结构和运行机理,使得乡村社会村民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曾经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道德的舆论压力逐渐消失,乡村独有的礼俗治理方式渐渐无力,乡村自治体系走向瓦解。
乡村文化由于受外部众多因素和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在现代乡村社会出现众多不良的表征,而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如果能够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调动村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村民将会成为乡村的主动创建者,也将更好地推进乡村发展建设。而针对村民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村民对乡村文化的再认同,这个对乡村文化的再认识和再认同需要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在坚持原有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找回被抛弃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容,同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乡村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对当前乡村规划的思考
作为规划学科背景的设计人员,我们需理性认知当前乡村之困并非乡村规划所能解决的,但是针对这样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乡村发展现实问题时,我们需要从村民文化自信丧失这一乡村发展问题引发的对乡村社会的认知不足进行思考并站在规划学科视角提出乡村规划中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应对策略。
乡村文化自信重塑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城乡发展的平衡态势,以城市和乡村均是承载幸福生活的人居环境为基本点,通过营造不同的生活模式来构建幸福生活。在乡村社会重新唤醒村民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丰富生活在乡村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乡村成为承载另类幸福生活的伊甸园。
因此,基于文化自信丧失这一乡村发展困境,以注重村民主体地位为基础,引导村民文化价值重建为核心,从乡村规划视角提出以下五大基本对策:
1、依托地方资源构建乡村产业
乡村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合理利用乡村既有资源并实现现代乡村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乡村应以地方资源支撑产业,将当地物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要素,产业选择应在整合考虑本土物产资源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乡村村民的人力资源品质,以期带动村民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重对村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引导乡村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结构,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忌将乡村变成外部资本逐利的平台。
2、将村民发展作为规划的长远目标
当下乡村规划多以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空间建设为核心,对乡村村民的发展考虑相对较少,因此针对乡村发展中文化自信丧失问题,规划应重视村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将村民意识形态与乡村文化的载体进行深度融合,使得规划在引导社会凝聚力的修复的同时使更多的意识形态中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使村民能够主动积极地去适应并加入到现代乡村发展建设之中。
3、以村民文化教育促进价值重建
对村民进行文化教育重点在于以文化引导物质建设,并尊重传统文化价值中的积极价值。村民文化教育主要有两大方面内容:一是村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科学文化教育,二是乡村特有的风俗文化教育。对村民的文化教育中,注重理性认知各类文化的价值及意义,使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与乡村文化的认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并使村民能够意识到乡村文化的精髓及其传承价值。在教育初期亦可引导村民将文化作为乡村财富价值,以利益驱使村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最终使本土文化价值能够有效地活化。
4、以设计引导村民的价值审美观
乡村规划面临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曾经拥有完整体系但是整个社会结构正在趋于瓦解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村民的价值观念其实也处于一个正在重构的过程中,规划设计在这一乡村社会发展阶段对村民价值引导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要在理性地认知乡村社会特征基础上,明确乡村空间与村民价值观念间的联系,从人的价值判断出发,梳理乡村内在秩序,理解空间生产的特色和场所意义,将乡村空间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物质表征,最终以设计点亮乡村,逐步引导村民的价值审美观。
5、深化公众参与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公众参与是乡村规划的一条漫长的必经之路,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村民对规划的认知,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能够让村民建构自我营造美好家园的责任和意识。在公众参与中,规划设计人员要增加村民对规划的认知方式,使村民能够真正了解乡村规划对其空间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规划设计人员要注重规划阶段成果与村民的交流,多次渐进式地方式让村民从意识深处了解规划,增强村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结合村民的文化教育,引导村民、政府各方价值的趋同,让村民重拾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更进一步地促进村庄自主、健康地发展。
面对乡村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作为规划设计人员的我们不能只关注乡村规划中的问题,更要去了解现代乡村发展的各类问题,深究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以便我们去更好地了解乡村,更全方位地去认识乡村空间,理解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空间地域文化及其外在表征,最终真正实现乡村空间能继续生长在历史延长线上。
参考文献: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斗城乡规划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