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杨会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 作者:杨会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4 录入:王惠敏 ]

——关于云南沙溪古镇保护现状的调查

编者按:云南沙溪古镇保护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而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要调动古镇原住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树立原住民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在云南的考察,我们看到了太多古建筑被破坏的情况。今日在沙溪古镇的考察中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境。高度的保护意识让这个白族古镇,留住了文化生存之根,文化的自觉与文化的自信在这里显得特别的自然,没有任何做作。

一、文化自觉:精神高度影响物质保护的行动

在沙溪古镇的四方街槐树下,白族民众正在捡拾微风吹动下落在地上的槐花,他们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或别人的踩踏而停止自己的工作,他们也没有上树去摘,只是默默的捡,在这些捡槐花的人中,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姑娘。“白族人的历史在发展中保住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坚持”一位白族姑娘告诉我们。当地文化兼收了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本族文化的精髓。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祖庙,也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抛弃农耕及手工艺传统,他们还是慢节奏地在这里继续创造属于他们的农耕文明,做着他们的手艺活,背着他们的箩筐,留住了属于他们特有的精神文化。不同于其它地方,这里的节日、信仰活动不需要政府组织,村民们会自发穿上民族服装过自己的节日。走进白族小院,树木、盆景的布置很自然,让人感觉十分惬意,在这样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追求下他们保存着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因而保护民居成了每个村民自然的行动。

二、活态传承:传统技艺活态化是古建保护的强力支撑

在沙溪古镇,具有白族文化特征的古建筑能保存完好绝非偶然,而是由于传统技艺的强力支撑。当地白族有属于自己的工匠,每户重新修缮房屋都是按照本族的风格进行设计和建造。在最本土技术支撑下,他们在古建修复上具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内在动力。在最了解本地建筑特征的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下,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幢幢建筑,更多的是本族文化的血脉。这种技术推动下的文化自信不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在沙溪,我看到木架土砖式的新建房屋,他们的雕刻虽没有古人的精美,但也是纯手工完成。“打铁还需自身硬”,沙溪古镇人不是借助外来的技术力量,而是自身拥有一种内在文化修复力。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让整个沙溪文化呈现出一种自觉、活态的传承状态。

沙溪古镇的公共建筑项目,由于技术需求借助了外来力量,整个古镇的基础设施是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例如,寺登村的四方街、兴教寺等文物古迹皆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遗产规划保护研究中心、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国家区域与地方规划研究共同完成。而本族先庙及民居完全由当地村民自己进行保护,政府没有出资。在保存民族自信的同时,沙溪又以开放的态度让整个小镇的保护做得更好。在寺登村的带动下,周边村落也在进行保护,他们把整个镇里的村落连接成一片,做更为长远的保护计划。沙溪古镇人以开放的态度,自觉的行动,充满自信的文化意识,让整个村镇的公共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保护。

三、文化自信:自觉保护与法律规制的协调统一

沙溪古镇的中心村寺登村及对面的华龙村等几个村子连成片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寺登村村民自觉地按照白族古民居的特征来维护自己的家园,法律条例也在这里默默的发挥着作用。四方街古街鞋店的老板是本地白族人,据她口述,政府依然时不时来给她们强调法律,并不仅是口头的说辞,还出示相关文件。据她回忆,她2006年就在古镇开鞋店,当时政府就一直强调古建的保护。即使在我们看来已经保护得非常成功的古村镇,法律依然在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整个古镇的保护是村民主动保护与法律监督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白族民众的民族认同及民族自信让他们保护了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保证了居住之人与居住之房之间的感情。这种文化自信最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他们的文化命脉,并与法律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双向标。

结语:沙溪古镇保护的成功,首先是白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这种传承让整个古镇保持着本真的样子。这是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下的集体认知,是一种深入到他们骨子里的保护。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物质保护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行动,但就是这种小小的行动,最终保住了文化的根基。所以说,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文化认知提高,当大部分古村落村民还没有实现文化认识转型时,还在以牺牲古建筑而成全物质生活时,沙溪的人们已经达到了精神的高度。在目前的情况下,古村落保护法十分重要,我们现在只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把那些还处于朦胧期的村民叫醒,避免让那些沉睡得很深,等一觉醒来古村落建筑已经成为钢筋混泥土的悲剧再次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