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21日新华社)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传统村落是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被誉为“活态文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与传承,彰显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再加上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大拆大建、无序建设、过度开发等,给传统村落和古民居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正面临逐步消亡的境地,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据统计,我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消失了数十万个,折算后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的古村落,大批传统村落就这样成了“文化遗憾”。
传统村落消亡,乡愁何处寄托?为此,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村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一方面,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和风景,更是一笔珍贵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乡村古色古香的村落和民居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和欣赏,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从古至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促进旅游资源开发,推动发掘本土文化,延续文化脉络,传承社会文明,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不可估量。
而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村落反映了美的一面。传统村落是“美丽中国”的缩影,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美丽宜居村庄发展的基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和重要途径,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更需要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的大地上,让古村落真正“活下去”,传承好传统古村落文化瑰宝,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总之,不管如何打造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都要把她最美丽的一面、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出来,呈现给世人,为“美丽中国”再添“美丽画卷”,为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