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覃翠玲:新形势下精准扶贫战略重点是落实精神脱贫理念

[ 作者:覃翠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16 录入:吴玲香 ]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中国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使6亿多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公报数,我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但从中国的贫困情况分析看来,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要既帮农民富口袋,又帮农民富脑袋。精神上有力量,实践中才能有力量。习近平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因此,新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是落实精神脱贫理念。

精神扶志就是让人的精神丰满起来,达到足持于内无惧于外的精神境界;精神扶志可以使人感受到物质上的丰足,精神上的充盈;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不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就不能拔掉经济上的穷根。补齐扶贫短板,要做到两个先行:一是扶志,二是扶智。

扶贫先扶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没有信心就会自怨自艾,安于现状;没有勇气,就会畏首畏尾,踯躅不前。要实现有效脱贫,且脱贫后不返贫,光靠输血式的救济难以持续,必须注意挖掘当地潜能、激活内生动力、自身潜力和勤劳双手,在寻找脱贫致富方法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以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帮扶就业创业作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和劳务输出质量和落实创业培训等各项农民工创业帮扶政策;以开设家政服务员、维修电工、家禽饲养和创业培训等为培训主要内容,让广大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在精神扶贫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组建宣讲队伍,加强理论宣传;设立创作与脱贫攻坚、勤劳致富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设立美德文化墙,张贴脱贫攻坚,营造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好爸好妈”“孝心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好家风示范家庭”“清洁卫生家庭”“文明礼貌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法治、国家、责任、家庭”四个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自治管理制度、村规民约,成立文化活动室等,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扶贫必扶智。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背景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妇女和老人通常面临更严重的贫困状况。这种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更表现在精神健康方面。教育缺失成为一些困难群体脱贫的深层障碍。如:甘肃东乡受教育人数呈“宝塔式”递减:一些小学一年级有50个学生,到五年级就只剩下5个。东乡县有个村庄500多人,至今没有出过一名高中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是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我们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精准帮扶,精准实施幼儿园帮扶计划,解决贫困地区“入园难”问题;精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帮扶计划,改善基本办学和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少儿享受到更加公平的优质教育;精准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精准实施特殊教育帮扶计划,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接受合适的教育;精准实施学生学业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无障碍上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应助尽助;精准实施教师队伍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培养造就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老师,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演讲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来宾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家库签约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2017年8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