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勇会:道县创新做实扶贫小额信贷提升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探索

[ 作者:刘勇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1 录入:实习编辑 ]

  按照“四跟四走”原则,道县把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扶贫”“金融+产业”的重要抓手和加速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推进器”“孵化剂”,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已授信13736户,授信率达95.1%;授信金额48119万元,累计已完成扶贫小额贷款15825万元,直接受益贫困户3685户,很好地提升了全县产业扶贫。

  1.压实责任,创新举措抓推进。

  一是强化精准到户。根据全县贫困户实际,因户施策:自主贷款模式,即鼓励贫困户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找准致富门路,确定脱贫产业,不足资金由本户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1-5万元;分贷统用统还模式,即组织当地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大户能人等扶贫经济组织分贷统用统还模式,22个乡镇(街道)组织引导那些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但没有好产业项目,不敢自己贷款的贫困农户,与本乡镇(街道)的扶贫经济组织建成利益共同体,由扶贫经济组织每年不低于信贷资金10%扶持贫困户三年;采取分贷统用统还固定受益模式,即各乡镇(街道)把所有的“一无劳力,二无能力,三无资金”的兜底贫困户进一步摸清底子,造出册子,并与道县道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按信贷资金(每人1万元)的10%,固定扶贫兜底贫困户三年。二是强化压力传导。为进一步明确各乡镇新的贷款任务,制定出台三条硬性措施:凡100%完成扶贫小额贷款的单位年终精准扶贫考核总分另外加10分;凡是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每超核定任务的10%,年终精准扶贫考核总分另加1分,直至加满20分;凡是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党政一把手在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中不能评先评优,把任务分解到村组,层层下达工作任务,层层压实责任。三是强化工作督导。由县级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协调解决办理扶贫小额信贷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督促各乡镇(街道)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同时,通过精准扶贫微信群,每天把各乡镇的完成进度在每天上班前进行通报,对政策进行及时解读,使各责任部门形成比学赶超良好势头,并将好的工作经验做法在群里进行探讨交流,使扶贫小额贷款正常有序地开展。

  2.严控风险,提高效率抓推进。

  一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实施“分贷统还”项目时,以省四方协议模本为基础,在全省率先将乡镇(街道)纳入,形成了由县农商行、县扶贫办、贫困农户、乡镇(街道)、扶贫经济组织签订的“五方协议”,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省扶贫办在全省进行了通报表场。二是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的扶贫小额信贷保险机制,按照年度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任务数10%的比率建立产业扶贫风险补偿金,2016年县财政共安排了1100万元存入承贷金融机构风险补偿金专户,省里配套资金400万元。县农商行按其风险补偿金规模10倍的比例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小额信贷资金和扶贫经济组织产业扶贫信贷资金池。三是建立风险奖惩机制。由县财政按贷款投放总额2%的标准安排奖励资金,对于贷款回收率达到98%以上,启动奖励资金,奖励资金按照3:2:4:1的比例分别奖励给乡镇(街道)、村、承贷金融机构、县金融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对年内到期贷款收回率连续3个月低于98%的乡镇(街道)、村,停止该项贷款业务,风险补偿后组织清收,直至年内到期贷款收回率超过98%,经过整改后再开展贷款业务。

  3.加强监管,确保安全抓推进。

  一是抓严三个环节。即全力抓好贷前摸底调查、贷中严格审查、贷后反复核查,严格规范操作行为,确定扶贫小额信贷发放范围、对象,严格执行贷款基准利率,确保选户规范、发放规范、手续规范。对于贫困户自主贷款的,规范操作办法和程序。实施分贷统还的,严格实行了“三个必须一个禁止”,即信贷资金必须用于发展产业,贫困农户必须自主参与项目实施,农业经济组织必须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禁止将信贷资金用于简单的资本分成。二是抓好双向管控。即切实加强对扶贫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与使用效果评估。建立县扶贫办、县农商行、扶贫经济组织三方共管账户,对信贷资金重点监管,不断提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抓优一项建设。即持续抓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和农户信用意识,着力打造“诚信信贷”“诚信脱贫”。

  4.深化联结、融合发展抓推进。

  一是建立产业联结项目库。建立产业项目库,为贫困对象选好选准产业项目和经济实体,并依托扶贫经济组织开展产业化经营,支持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建立产业联结利益链。通过自身信用或产业订单为链接的扶贫经济组织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担保,扩大授信额度,采取“政府+贫困户+企业+银行”模式,引导扶贫对象参与小额贷款,全县共扶持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公司,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基地92个、万亩以上农业基地15个。其中,脐橙产业万亩基地3处、千亩基地5处、百亩以上基地26处,年产值逾3亿元。通过小额扶贫信贷这个金融“源头活水”的引入,有效地破解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的“瓶颈”,精准“浇灌”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土地”,从而开出了丰硕产业成果之花。2016年,全县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帮扶贫困户2万人以上,帮助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例如,以“3000亩道州脐橙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平台,通过贫困群众以小额贷款参股的委托帮扶模式,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湖南鸿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仙子脚镇下白村的贫困农户成立夏柏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向县农商行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80万元,发展了1000亩柑桔,带动了40个贫困劳动力就业,贫困户还可以通过贷款及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分红。三是建立产业联结示范点。整合小额信贷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高标准实施两河口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推进“道州欢乐世界”、水上氧吧、诗画田园等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在贵头村新建了道县革命烈士园、纪念碑,完成了何宝珍故居、何宝珍广场建设,扶持贫困群众开辟了2处天然游泳场、1处占地300余亩的花圃基地(植物园)、1家星级乡村农家饭店。

  (作者系中共道县县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