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都:推进罗田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 作者:陈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7 录入:实习编辑 ]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旅游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近年来,罗田以“旅游兴县” 为引领,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县域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全域旅游全面兴起的重要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推动罗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抢占文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罗田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罗田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 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老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自然资源。全县有500米以上山峰78座,其中千米以上高山7座,大小河流502条,大中小型水库132座,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蓝天白云抬眼可见,旅游资源遍布全县。北部山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以上,堪称“天然氧吧”。

  (二)特产资源。罗田已先后荣获中国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甜柿之乡、野生兰花之乡等5个国家级荣誉称号。罗田板栗、甜柿、茯苓、金银花、苍术等5个特色农产品已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优质特产资源既是建设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物质基础,也为开发门类丰富的“旅游+”新业态产品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历史资源。有松子关、瓮门关、青苔关、黄狮寨、万全寨、鸠兹古邑、河铺孝子祠等诸多历史遗址遗迹,九资河新屋垸、胜利瓦屋基等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和古民居,还有红二十五军军部及二野六纵司令部旧址、泗洲山抗日诗文石刻群、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叶氏词会议旧址等一大批红色纪念地;

  (四)人文资源。明代医圣万密斋,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天完皇帝徐寿辉,京剧鼻祖余三胜,国学大师、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罗田旅游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极具特色性、唯一性和排他性。据专家评估,仅天堂寨景区就有世界级地质景观和自然景观48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旅游资源评价委员会就认定天堂寨旅游景观为胜景级,与庐山、娥眉山同属一个级别。

  二、罗田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罗田旅游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急需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全面融合旅游产业。

  (一)文旅融合凸显底蕴。旅游产业以地域为单元,以自然、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对自然和物质文化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需求弹性较大,产品附加值弹性也大,产业链较长,也是典型的绿色经济。近年来罗田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成为旅游产业中较为独特的发展优势,但在文化内涵上,还需要不断提炼和开发,既要山清水秀的生态美,也要有人文底蕴的内涵美。

  (二)文旅融合提升品质。旅游业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游客在不再满足于观光赏景,而是表现出越来越多地差异化的体验和感悟需求,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作用显现。罗田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挖掘不深问题都暴露出来,导致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借助文旅融合发展。

  三、罗田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品牌缺乏统一规划。全县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大别山民俗文化是分散的生活形态,要向游人展现、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集大别山文化研究、大璧山名俗交流、大别山风情实景展演等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二)品牌优势发挥不够。就目前来看,我县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多,却都不是精品,没有形成龙头产品。全县旅游业仍然是以旅游观光为主,没有真正实现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有效结合的转型升级,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推进。旅游文化工程缺乏深加工和精包装,京剧鼻祖余三胜和医圣万密斋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对文化价值的研究、挖掘还不够,更谈不上形成产业。

  (三)文化旅游创意不多。对具有深厚底蕴的古寨、古关隘、古建筑、古村镇的旅游创意开发不够;文化产业延伸的价值链开发不足,旅游文化纪念品、工艺品开发不足等。

  四、罗田文旅融合发展的几点对策

  推动文旅融合,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罗田县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文旅融合旅游产品的进一步提升,提高罗田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一)全盘统筹,全域化打造。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内,还要拓展到县域经济社会的行业。要将罗田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在城市规划、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各方面下功夫,切实强化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与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破解产业融合的体制性难点,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具有罗田地方特色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在旅游与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的政府的全盘统筹,统一规划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资源要素即自由又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二)顺应市场,延伸价值链。顺应产业融合的社会化要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与文化建设,参与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项目。积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将大别山名俗土特产、工艺美术品、文学艺术作品、文艺表演项目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游客集散中心区,如在天堂寨、薄刀锋、燕儿谷、三里畈温泉、圣人堂等核心景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吸收专业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人参加、旅行社等以合作社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民俗手工艺品销售及技艺展示中心;以此推动罗田手工艺品、罗田畈腔、罗田余三胜京剧等产品的研发和迅速成长。

  (三)抓住重点,提升知名度。按照产业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根据基本县情,区域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采取重点包装的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规避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同质化发展模式,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罗田文化旅游资源和品牌较多,应重点包装打造余三胜京剧文化、万密斋医药养生文化、大别山名俗文化,形成京剧体验游、中医药养生游、大别山风情游等旅游产品。京剧、中医药、大别山名俗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以产生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有助于提升罗田旅游内涵与品位,也有利于游客深入体验。

  作者单位:罗田县旅游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