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陶方启: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 作者:陶方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5 录入:王惠敏 ]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徽省农委始终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安徽是全国首批3个整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省之一,从2014年开始,分三个批次有序推进,去年底基本完成整省推进试点任务,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委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县、乡均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县乡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亲自指挥,行政村“两委”全员参与。在实施步骤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三批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在工作推动上,组织开展攻坚年活动,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了试点工作操作方案,制定了确权技术标准和确权确股不确地等具体规定,并逐级开展大规模培训;在责任落实上,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工作定期调度、督查制度,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双月包市督查,省农委处级干部每月包县督查,县乡领导干部划片包干到乡村,推动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完成确权面积8057.1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95.9%;颁证农户1215.9万户,占应确权农户总数的98.1%,初步建立“以图管地”的信息化数据库。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权分置”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创新。安徽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是开展确权成果质量提升行动。省级检查验收后,针对确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全省部署开展“回头看”督查活动,对照各地问题整改清单,实行销号管理,切实完善提高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确保确权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抓实县级数据库建设,确保各地入库数据完整、符合国家要求,同步做好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的纠错工作。二是积极探索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不断探索“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抵押贷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10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抵押贷款余额36483.5万元。三是研究制定“三权分置”实施意见。从安徽实际出发,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目前已以省两办名义印发。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省农委从2013年开始,在黄山、安庆、马鞍山等地选择若干乡村开展这项改革试点工作。2016年,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确定在16个市、71个县选择80个村实施股改试点工作。改革的重点是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运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去年以来,出台了试点指导意见,建立了股改工作台账,完善了督查考核机制,不断压实责任,强化工作调度,确保了改革试点任务年底如期完成。80个试点村共量化集体资产9.41亿元,22.15万名社员成为个人股东,有39055名股东成员获得1422.1万元分红,人均分红364.1元。二是抓好天长市国家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天长市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市、区),改革的方向是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六项权能。一年来,省农委不断强化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帮扶,完善试点内容,规范操作程序,保障试点有序推进。目前,天长市151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42.63万人成为股东。三是制定政策文件。按照农业部部署,今年以来,省农委认真谋划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扩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围。目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报省政府。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成效初显。一是抓试点示范。去年,在省内外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首批选择11个县(区)的13个村开展试点。省农委作为牵头单位,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建立了省有关单位包村联系制度,签订了“三变”改革试点任务书,形成省市县协调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底,入股农户实现收益分红344.6万元,其中保底收益户均2533元,分红收益户均358.4元。入股村集体实现收益分红725万元,其中保底收益村均38.5万元,分红收益村均17.2万元。二是扩大试点范围。对首批13个村的试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编发典型案例,绘制流程图,制定操作指南。研究确定12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工作,鼓励引导其他市县自行组织试点。三是制定指导意见。在总结前期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改革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重点环节和扶持政策等。

  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持续向好。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国率先出台培育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大力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甲级队”。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7105个、家庭农场54456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29家、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133家、联合体1000多家。同时还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2016年共培训职业农民50108人。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去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111”创建活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等工作,力争通过试点,在秧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统配统施、土地托管等方面培育典型,为推进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积累经验。目前,安徽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发展到2.5万个,为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成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托管服务等多种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287.8万亩,比2014年增加746.1万亩;全省5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512万亩;土地入股面积达到97万亩。

  当前,农村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全面实施,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更加艰巨。下一步,安徽省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既定部署,采取积极措施,扎实推进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深入开展土地确权成果质量“回头看”活动。以问题清单为线索,开展深度排查、联动整改,加强跟踪督查调度,为确权成果运用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进县级数据库建设,尽快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互联互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化管理体系。继续拓展确权成果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抵押贷款、农业保险和“三变”改革等方面的应用。

  全面部署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部清产核资方案下发和安徽省实施意见出台后,及时召开全省会议,全面部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前,重点是研究制定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力争两年内完成。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有经营性资产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

  着力抓好“三变”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召开“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首批试点经验,部署启动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指导12个试点县(市、区)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清产核资、产业项目选择、承接主体引入、股份合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工作。

  作者系安徽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