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抓阄确定贫困户是懒政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10 录入:吴玲香 ]

“水坡镇横堤村村干部在确定贫困户时竟采取抓阄,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伤害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坚决纠正……”近日,在河南省尉氏县纪委监委召开的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题会上,该县纪委监委负责人通报了近期查处的扶贫领域不担当、乱作为的典型案例。(人民网 9月9日)

如果依照贫困户的认定条件而论,一是需要确定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二是需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通俗讲就是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有困难的,饮水有困难的,上不起学的、看不起病的、住房不安全、住房有困难的农户才可以申请进入贫困户。文中报道“水坡镇横堤村村干部在确定贫困户时竟采取抓阄”,或许,能不能成为贫困户不是个人说了算,村书记、村长说了不算,几个村干部一起商量确定说了算,而是靠自己“运气”来决定,的确算得上“公平、公正”。但,这一“抓阄”来确定贫困户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懒政魅影。

“懒政”顾名思义,与“勤政”相对,是指政府工作人员或政府部门对处理相关问题时采取的一种做法过于简单、作风粗糙的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懒政这一现象呢?原因一方面是这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群众观念淡薄,只图自己省事,不顾群众方便不方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这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管理思想贫乏、施政方式粗糙、工作方法简单,行政能力不高、行政信心不足的现实。虽然,最后经过相关纪检监察部门调查,涉事村干部受到处罚,可透过事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不担当、乱作为现象,着实值得深思。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该精准到户的务必精准到户,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当然,靠“抓阄”确定贫困户,从表面看是“懒政”,实际会降低脱贫攻坚效率,增加脱贫攻坚成本。而且,进不了贫困户档案,就意味着可能失去低保、大病救助、产业扶持等各种待遇,有孩子就学的就意味着难以得到寄宿生伙食补助、减免学费等扶助。

既如此,那么应当如何防止“抓阄”确定贫困户的懒政现象?笔者以为,应强化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的观念,要勇于承担责任,没有问题找问题,有了问题解决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更应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加强效能建设实际上就是要提高执政效率和能力,不仅要“效”,更要“能”。同时,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身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既要勤政,更要善政,才能多为百姓做实事。还得加大惩处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杜绝“懒政”,才能让脱贫攻坚的百年大计别磕绊在识别不准“坎”上。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为官理当有为。庸官懒政,是良法善策的天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党和政府公信力,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误解隔阂,轻则妨碍发展,重则误国殃民。不尽责,就当问责。唯有保障好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精准扶贫的力量,建立对脱贫的信心,方能巩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