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本人已脱贫,请不要再来打扰了”。最近一张贫困户家的“门前照”在网络上引起了关注。据了解,照片背后,当日上门的扶贫干部其实是自掏腰包,买了一壶油、一袋米,“私车公用”翻山越岭来走访,结果却吃了闭门羹。按理说,扶贫是好事儿,也是现在在做的大事儿。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黑色幽默的场景?
有人争当贫困户,有人当腻了贫困户,这个实则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矛盾现象,背后却有深层次原因。
频繁的填表、频繁的入户走访调查,很多贫困户自己在外打工,但是只要有人通知,立马要放下自己的农活从田里回来,或者要去跟打工的老板请假,立马找车赶回来家里接受调查。但是这些频繁的入户调查,很多只是重复的填格式不同、内容相似的表格,同样的内容,询问了很多次;有的是上级领导来检查,让他在家等候,但也不知何时会到,却耽误了一天的工作;有的是来路合理正当的“扶贫米”“扶贫油”,为什么拒绝这种“好处”呢?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他若接受了这袋米、这壶油,就要填写无数的表格,甚至要按手印,面对无数次的考察回访,应付各种领导“关爱”与“问话”,甚至被地方媒体反复“纠缠”。从他的立场上看,一袋米一壶油自然有些价值,但要随时接待各类领导“问询”,填写各种反馈表格,而且要随叫随到,心情上烦不胜烦,又会影响生产和劳动,经济利益上也可能得不偿失,不值!
总之,这仍然是形式主义的套路,也是官僚主义的沉疴,此种工作作风不改,扶贫荒诞剧还会不断发生。
(作者系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浦贝社区大学生村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