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黄巧蓉等:农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剖析与破解路径

[ 作者:黄巧蓉 刘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2 录入:王惠敏 ]

——基于益阳市河坝镇精准扶贫调研

摘要: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成为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最大障碍。调研发现,“等靠要”思想主要表现为:把扶贫视为“独角戏”、把扶贫误解为福利、以穷为荣。该思想依赖主要源于贫困户乐于安逸、政策有利可图以及干部失职。在精准扶贫中,“等靠要”思想极易导致贫困户返贫、比穷风气盛行和扶贫资源浪费。只有通过思想教育和村规民约“软硬兼施”、通过精英干部和致富能手进行能人引领、通过教育“硬件”和“软件”完善进行教育扶智,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促进精准扶贫提质增效。

关键词:“等靠要”;精神贫困;精神扶贫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贫困人口数据是来自调查样本推算后的逐级向下分解,长期以来存在实际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盲点,具体的扶贫项目也不可避免会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低质低效。

因此,完善传统扶贫机制,提高扶贫精准度势在必行。2015年,“精准扶贫”被正式提出[1],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相对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更强调“对症下药”,即基于不同贫困现状,将资源有针对性地聚焦,从而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此外,鉴于在传统救济扶贫模式下“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培养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与能力也是当下精准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向[2]。通过教育与文化扶贫以及经济扶持,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结合,精准扶贫旨在最终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3]。

1 “等靠要”问题现状与原因探析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在基层的开展现状,笔者于2018年8月期间来到湖南省益阳市河坝镇政府扶贫办。在亲身从事扶贫开发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发现,尽管如今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让群众的物质匮乏得到了极大的消除,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贫困”却成为了当下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在河坝镇,部分贫困户不愿自力更生,“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视政府的帮扶为理所当然,表现出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不良心态。

在对河坝镇河心洲村的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工作满意度电话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这种“等靠要”首先表现为把扶贫视为“独角戏”,扶贫干部一定程度“被绑架”。村民刘某某无房,但收入已脱贫,其老婆和孩子也已进城,可仍理直气壮地要求在村内有房子,还威胁说如果没有就绝不签字脱贫,就对帮扶工作一万个不满意,要把帮扶干部搞下岗。这种毫不感恩地对外索要、“倚穷卖穷”的心理境况令人咋舌。

此外,更有村民把扶贫误解为福利,把政府当成福利院。某村民王某某今年72岁,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但其三个儿子却均以国家有帮扶政策为由,认为其父脱贫是国家的事,以已分家为借口,对父亲在经济上、生活上不管不问。为赚政府的“便宜”,反而赔了亲情、丢了良心,这种已完全“变味”的扶贫让人心寒。

与此同时,以穷为荣、骗取政策扶持的不良风气也悄然蔓延开来。在河坝镇,个别群众绞尽脑汁胡搅蛮缠、不择手段来威胁干部,只为当上贫困户享受政策,更有甚者上演感人戏码,妄想凭借“悲惨”境况博人眼球、不劳而获。在一次电话采访中,对方自称生活极其困难,急需政府帮助,谈到动情之处不禁哽咽起来。可在后来整理档案和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政府实际去年已帮其全资建新房,可该村民后续仍一分钱一份力不想出,企图倚仗政府过上好日子。大力扶贫,结果越扶越懒,岂不痛哉?

在扶贫调研的持续深入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赖的严峻性和根治“精神贫困”的紧迫性。因此,笔者尝试以河坝镇生产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深入探究“等靠要”思想的产生原因。

1.1贫困户乐于安逸

1.1.1较低物质水平限制思维发展

截至2017年,河坝镇共有贫困人口1367户3534人。以农丰村为例,39%的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于2800元,多以水稻种植和鱼虾养殖为生。这种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的经济形态使得人们对土地存有天然的依赖,生活模式始终如一[4],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微乎其微。同时,较长期的贫困易使人产生听天由命的无力感,人的斗志被消磨,更不愿努力去改善生活。

此外,“农忙干、农闲歇”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于农民的观念中,使其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劳动态度,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自我发展欲望不强,因此也将脱贫看作政府的任务,“等靠要”思想由此产生。

1.1.2低受教育程度致使发展动力不足

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人思维开拓的潜力大,更容易接受并学习新鲜事物。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河坝镇个别地区,“读书无用论”[4]仍被一些人所认可,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同时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致使家中普遍孩子较多,而长期的贫困又使家庭难以担负起上学的费用,最终孩子只能被迫辍学。但在严重滞后的教育条件下,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也仅限于从事低技能要求的低收入工作,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无力改善的生活面前就固化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脱贫中也表现出“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1.2政策有利可图

1.2.1救济式扶贫助长依赖思想

起初,我国的扶贫模式主要以救济式扶贫为主,为贫困人口无偿送粮送衣送钱[4]134。然而,这种出于人道的“输血”救助却引发了新一轮的“贫血”。究其根本,资金和物资“简单粗暴”的直接输入只能满足贫困户的暂时需求,短期内缓解其生产生活困难,而对于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并无实质性帮助,甚至会使贫困群众因生活被政府“一手包办”而丧失自力更生的发展动力,反而助长了“等靠要”的心理依赖。

1.2.2持续叠加的优惠政策让群众不愿“将就”

近年来,随着脱贫工作深入开展、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持续、叠加的优惠政策让部分贫困群众产生了误解,对未来帮扶政策预期更高,认为政策只会越来越好,补贴肯定越来越多,只要愿等就会赚到更大的“便宜”。以河坝镇某村贫困群众可享受的危房改造补助金为例,它已从早前的每户四千多元逐渐增长至每户两万多元,很多村民自然而然就抱着坐等它继续走高的念头,不愿“将就”于当下的优惠力度,甚至不再愿意出力赚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反而滋生了“等靠要”思想。

1.3干部失职

1.3.1干部涣散无力

在当下河坝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意愿不强烈且缺乏科学的工作方式,担当和闯劲不足,工作标准不高,“不想为不敢为不善为”,存在应付现象[5],未能从根本上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因而很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个别党员干部只将精准扶贫当作完成任务,满足于开会部署与上报材料,并未真正沉下心来走访了解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例如,河坝镇个别干部在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只关注办的期数与参与人数,反而根本没有真正去了解研究农户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水质改善问题)、最想学习的东西(如“渔光互补”项目与稻虾套养技术),因而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部分干部在扶贫开发中仅凭起初的一腔热血随波逐流,缺乏统一完善的规划,后续保障不到位,也逐渐使贫困户丧失自力更生的脱贫信心。如河坝镇个别干部号召农户利用

好资金学技术搞特色种植,最初一心只想着推广,可待农户种植后便撒手不管,既没有技术跟踪服务,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市场引导,最终产品难以与市场经济衔接,只剩下财政包袱,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1.3.2政策宣传不到位

在对河坝镇老河口村村民进行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抽查中,有高达45%的贫困户反映不知道驻村工作队的存在,有55%反映帮扶干部一年内走访次数少于3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驻村帮扶与结对帮扶工作中,个别工作队成员和结对帮扶干部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意识不强。而干部的“不作为”不可避免会导致群众对扶贫政策不知晓或产生误解,从而认为“被扶贫”是天经地义,自己只需“等靠要”。

在具体帮扶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是一大障碍。由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和工作作风不扎实,河坝镇部分驻村干部不驻村,驻村帮扶演变为“走读式”帮扶,甚至存在对村内贫困现状并不清楚的尴尬情形,在村内宣传扶贫开发政策的工作职责更是难以落实。同时,在对贫困户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个别结对帮扶责任人把纯粹发钱发物等同于帮扶,在临近检查时急忙给贫困户送去米和油,根本未曾认真履行责任人应尽的职责。这种只局限于传统救济的帮扶极容易让贫困户产生误解,以为政府的“输血”扶持是理所应当,有困难就找政府,自己根本不需出力。

2 “等靠要”思想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现如今,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物质匮乏得到极大消除的同时,人们“等靠要”的“精神贫困”却成为了精准扶贫的最大敌人。

2.1贫困户坐吃山空,更易返贫,形成恶性循环

个别“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习惯了坐享其成,甚至靠扶贫发放的物资为生。在物资用完后,他们不工作也不耕种,就完全等下一次救济。然而,这种扶贫只会“越扶越贫”,资金越多贫困户反而越容易被“惯坏”——其战胜贫困的意志被消磨了,改变现状的信心泯灭了,手脚反而被“禁锢”了。在这种情况下,贫困户不思进取,以消极的心态参与脱贫,未形成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内生动力,即使形式上“被脱贫”,其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返贫,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埋下隐患。

2.2不良比穷风气盛行,不利于自强自立的社会氛围的培育

“等靠要”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群众以穷为荣、不愿脱贫摘帽。在个别地方,一些扶贫资源的错位让“等靠要”的“懒汉”反而被“奖励”,成为村内被艳羡的对象,这对村内传统的“勤劳致富”观念有极大的冲击,不可避免引发盲目跟风。结果部分群众把扶贫误解为 “我是贫困户就得多给点”,不仅自身缺乏脱贫主动性,而且见不得别人受帮扶,甚至胡搅蛮缠、争先恐后骗取帮扶,结果滋生了人人哭穷、争当贫困户的不良风气,极不利

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2.3浪费扶贫资源,与国家脱贫攻坚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在目前的贫困人口中,除了一部分确因丧失劳动能力等无法实现自己脱贫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是属于一味“等靠要”,主观上缺乏自我发展动力的“精神贫困户”。扶贫资源是有限的,放任这类人享受扶贫政策就是对扶贫物资的浪费,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的不负责任。这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造成极大阻碍,而且与国家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3 “等靠要”思想的破解路径

鉴于部分贫困户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不良心态已严重阻碍到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如何斩除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依赖,建立有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笔者基于实地调研,针对破解“等靠要”思想在此提出几点思考。

3.1“软硬兼施”

3.1.1通过思想教育进行软性疏导

过去传统救济式扶贫只注重贫困户物资上是否匮乏,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其精神上是否贫瘠,结果导致个别扶贫成为越扶越懒、越懒越穷、越穷越扶的恶性循环。因此,扶贫一定要先扶志,否则永远扶不起来。我们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摈弃把贫穷当资本来“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勤劳致富、自强自立的内生动力[6],真正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

而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要摒弃“速决战”思想,贫困群众思想上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场拼毅力与耐心的“持久战”。我们可以通过正面的榜样带动与反面的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公告栏[7]、报纸、电视等媒介弘扬主动脱贫摘帽先进典型的事迹,并同时曝光“等靠要”的反面典型案例,营造“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脱贫中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最终真正走上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

3.1.2通过村规民约进行硬性约束

完善奖惩机制等规章制度也是引导群众不等不靠的一大途径,尤其是在面对个别无法做通思想工作的“等靠要专业户”时,对其实施强制性的村规民约更是势在必行。例如在奖惩机制中,一方面针对勤劳肯干、自力更生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种养殖补助、务工补贴、产业项目倾斜等奖励资金或政策红利;同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惩处机制,严格依据评定标准甄别出赖在政策“温床”上“等靠要”的贫困户,并对长期不支持村两委工作、不加入村级产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懒汉,实行暂停享受低保、村集体分红等适当的“断奶”举措,用经济制约斩断其不劳而获思想。

3.2能人引领

3.2.1精英干部带头,提高责任意识

基层领导干部作为直接与贫困群众打交道的群体,其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开展的实效。因此,首先要加强考核力度,罢免懒政怠政的基层干部,并可以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精英骨干到贫困村、难点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交融互动。与此同时,要切实提高结对帮扶干部的责任意识,杜绝“走访不走心”现象,彻底转变过去单纯送物资的“输血”式扶贫方式。这就要求责任人首先要入户摸底来全面掌握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针对其致贫原因探讨脱贫方案,然后在宣传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协助帮扶对象争取政策、遴选项目,再精准实施技能培训、大病医疗、助学帮扶、产业项目覆盖等政策扶持,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群众补齐短板,激发其享受惠民政策的感恩之心,增强其自身发展动力与脱贫信心,最终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此外,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同样也不能大包大揽,为片面追求早日脱贫目标而无底线地出资出力,否则这只会助长“等靠要”的不良习气。

3.2.2致富能手带动,吸引群众参与

产业带动、能人引领是破解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的有力举措。通过发展产业,一部分吃苦耐劳、有创新思维的农户带头致富后,能够产生良好的榜样带动效益,成为其他贫困户脱贫路上的引路人,激发他人内生致富动力,进而吸引其积极主动加入产业扶贫行列,学习技术、努力打拼、自力更生,最终逐渐走向富裕。以种植中药材为例,普通农户种药材完全靠天吃饭,没有技术含量,而且只注重数量,不追求质量,因而导致药材收购价格波动很大,农户种植积极性很受打击。但与此同时,有机中药材的价格却能比一般中药材高出20%以上。然而要实现这潜在的巨大收益,需要土壤改良、田地管理等资金、技术、人力各方面的前期投入,普通农户对此束手无策,因而这只能依靠目光长远、勇于迈出第一步肯出资出力的创业致富带头人[8]。随着“龙头”的有机中药材产业逐渐做大做强,普通群众看到靠谱的赚钱门路,自然会萌生自我发展动力,积极加入有机种植行列而摈弃“等靠要”的念头。此外,让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自身劳动力或资金等入股企业,由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其一起致富也是提高贫困群众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综合以上,致富能手的带动作用在贫困地区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9],努力挖掘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对其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扶贫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为其创业活动提供跟踪服务,由他们来吸纳和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最终实现大范围脱贫致富。

3.3教育扶智

对于贫困户来说,一次物质上的帮助只是一次“输血”,但“输血”的次数毕竟有限,而且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是会陷入“贫血”的困境。因此,我们强调“扶贫先扶智”,要培养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技能,而这就要靠教育。

在教育扶贫领域,我们首先注重教育“硬件”的扶贫。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资金为贫困地区精准办学,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努力保障贫困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以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精准扶持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最直接的途径,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最有效的突破口[10]。例如,在农业条件好的地方开展特色动、植物养殖培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开展特色厨艺、手工艺、园艺培训等。围绕优势产业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培养特色技术人员,这有利于极大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就业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助其实现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即师资力量的匹配与教育观念的培养也是势在必行。首先,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关键因素,如何破解“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成为了制约其教育发展的难题。针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编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来保障教师数量,同时通过大力支持城乡教师互动沟通、促使本土教师强化自身学习来改善教学质量。而对于贫困地区落后教育观的更新,这是一项更长期更艰难的工程。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群众摈弃“读书无用”的愚昧思想,真正了解到教育是走出“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是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阶梯。

教育扶贫是细水长流,绝非一蹴而就。我们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其脱贫能力,激发其脱贫斗志,最终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简介:黄巧蓉(1964—),女,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洋(1998—),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