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如今,从上至下的各级部门畅通了网上、电话等信访渠道,信访责任落实到各级干部头上,信访工作重视力度更上一层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这些渠道提出自己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有些群众曲解了“信访”的意义,变得信“访”不信干部、不信法,生产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难或者稍有不如意就一个电话一条帖子去了各级信访部门,有些群众甚至希望通过缠访闹访得以解决自己的无理要求,基层信访干部颇有点苦不堪言。
基层信访干部如何加强源头治理,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让群众信干部、信法而不信访呢?
补齐短板,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基层信访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包括法律法规、国家地方各项政策,涵盖民生、征地拆迁、环保、农业等各个层面;基层干部还必须要积累各种处理信访问题的方式方法,因事制宜、因人用策,法、理、情灵活运用。基层信访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发现自身问题,主动学习、补齐短板,做到心中有谱。
体察民心,主动了解群众之疾苦。基层信访干部要主动下沉到群众工作中,摸清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困难;主动了解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纠纷;通过网格化有效管理,网格员第一时间发现、搜集、上报信访苗头性问题,掌握全面详实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将心比心,积极解决群众之忧难。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事情从无小事。针对弱势群体类,基层信访干部要运用好各项民生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协助办理工作:该纳入低保的纳入低保、该申请享受残疾人补助的帮助、该申请医疗救助的申请医疗救助、该申请助学救助的申请助学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问题,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作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做到无愧于心。
法治入心,遏制信访“陋习”。个别群众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抱着“会哭的娃儿有奶吃”的想法,缠访、闹访等,不休不止。基层信访干部要坚定“法治信访”建设步伐。一是加强法制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个别群众出现缠访、闹访等非访现象,根源就是对法律的不了解,信访干部要通过农民夜校、基层党支部党日活动、走访宣传等形式大力开展法治普及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主动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严格按照《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信访工作,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三是处理非访现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绝不姑息纵容,做到心中有力量。
基层信访干部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扮演着小角色、承担着重责、发挥着大作用。基层信访干部要时刻牢记恪守为民之责、善做群众工作,主动破解“信访不信法、信访不信干部”的难题,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凌云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