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信访在左,法治向右

[ 作者:胡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30 录入:吴玲香 ]

《我不是潘金莲》可谓是当下关注度最高的电影,不仅因为编导、演员阵容豪华,也因其针砭官场陋习而被广大老百姓所热议。平心而论,影片中看似荒诞的情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政治生态圈的诸多问题,最后点评的一句官员不是关心百姓,更多是关心自己脑袋上的帽子也实实在在地暴露了不少官员的内心真实想法。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1128日在讲到政府系统干部作风问题时,以《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剧情举例,五问为什么,也反映了政府、领带干部对电影所表现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问题确实值得深究,但影片所反映出我国法治的缺失却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来说李雪莲的诉求本就不成立,不管初衷为何,两人离婚的人证物证俱在,从法律角度而言,离婚已经是真的不能再真的事实。可是就因为事实不符合期望,于是李雪莲开始了漫漫上访路。法官做错了什么?最多不过就是收了点腊肉、香油;法院院长做错了什么?最多就是对群众态度不好,方式粗暴。可是他们原则错了吗,毫无疑问没有。法官依法断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错在哪里?法院院长让李雪莲不服找市法院上诉,要举报法官受贿找检察院,错在哪里?但是司法走不通,李雪莲开始信访了呀。所以县长避开了,市长无奈了,大领导发怒了。结果怎样,从市长到法院院长,统统撤职了。于是李雪莲发现,法律没有用啊,还是上访有用,这不,我一找到领导,这些不顺我意的官员就都统统下课了,但是还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判决还是不合我意啊,一定是上访不够。所以才有了后来更加荒诞的十年上访闹剧。

我们不是要法治社会吗,我们不是要司法独立吗,可是为什么群众一上访,我们的官员就怕了,就慌了,就不敢坚持法律原则了?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离法治依然极其遥远,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信访机制的极度不健全。

信访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向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反映情况,一是法律之外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就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才导致了我国社会当前法治进程缓慢。

政府和法院应当是平行线,法治和信访也应当是平行线。可是就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的司法依然没有独立,政府依然没有放手,法院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才出现了大领导金口一开,市长们统统下课的局面——这是对官员不作为的严惩,同样也是对法治的践踏和无理信访的纵容。正是因为领导大于,才有了李雪莲十年的上访路,才有了县市长们无所不用其极的阻碍上访的手段。本是一件不占理不守法的事情,可硬是生生搅得各位们不得安宁,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这难道不是信访机制的缺失和法治不健全的结果吗?

真正的信访必须是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法律已经给出了判决,政府就必须不予受理。人民需要引导,而不是纵容;法治的根本是法而不是人。如果信访的结果依然是领导大于法,那么我不是潘金莲的闹剧就依然会时时上演,中国也依然不会是一个法治国家。

(作者单位: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