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议题之一。农业能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中心问题。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在1964年发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却独树一帜,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不能根据文化特征、制度结构或生产要素的技术特征来严格表述传统农业这一经济概念。只要对这些特征作一点简单的考察,就会使这一点更加清楚。
区分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即氏族的社会和其他类型社会,在许多方面是非常有用的。经济学家似乎总认为,农民当然属于一种氏族社会。但是,有许多农民是一个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即一般所说的“都市”社会的成员。氏族社会和以传统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在把这两个范畴应用于同一社会时,它们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大多数情况而言,可以说一个氏族社会总是存在传统农业。然而,氏族社会与传统农业并不一定一致,而且,绝不是所有的传统农业都存在于氏族社会里。正因为这一原因,氏族社会的文化特征就不能为鉴别传统农业提供可靠的基础。
人们经常把贫穷社会中农业的弱小性归咎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工作、节约、勤劳和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是相关联的。一般来说,并不必去求助于这种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别,因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解释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首先来考虑对工作的态度。人们总是说,贫穷社会里的人民不愿意长时间辛勤地工作。但是,这里没有考虑到他们缺乏长时间辛勤工作的精力,以及增加工作所能得到的边际收益低下。这种观点的另一种变种论述了教育对人从事农业体力劳动意愿的影响。据说,即使只受过微不足道的教育,也会使贫穷农业社会中的年轻人厌恶农业劳动。但是,提出这些看法的人一般都没有指出受过某种教育的人在从事农业劳动与从事其他劳动的收入上的差别。虽然某个阶级或社会等级结构影响着劳动的选择与流动性,还影响着一个经济对变化着的经济条件的适应能力,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属于从事农业劳动的阶级或社会等级的人都爱好空闲。可能对各种农业社会而言,劳动的偏好和动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传统农业并不是某种农民偏好游手好闲的结果,相反,游手好闲似乎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结果。
虽然在考察某些重要问题时,文化特征是有用的,但文化特征并没有为区分传统农业与其他类型的农业提供一个基础。同样,这种基础也不在于特定的制度结构的差别。虽然这些制度结构并不是传统农业的关键所在,但它们在确定如何通过投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却是重要的。
前面我们还提到了资本和劳动的技术特征。但是,因为传统农业和农业中使用的多种耕作技术和资本品都可以相适应,所以农业要素的这些技术特征在这方面与以上所说的文化特征和制度结构是相同的,即它们不能为确定什么是传统农业、什么不是传统农业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改造传统农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