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储备政策,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最好保持在30%以下,过高会造成浪费资源;生产上不要采取越多越好的生产政策,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保障,然而目前国内粮食过度生产、过度储备的问题,对粮食安全来说则是另外一种不安全。12月5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在2014中国粮油财富论坛上抛出这一崭新观点。
从生产看,中国粮食生产最大特点是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集中度表现在品种集中和区域集中两个方面。
首先是品种向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品种集中,三大品种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过去10年里玉米增产幅度最大,玉米增产88%,小麦增产40.9%,稻谷增产最少,为26.7%。
其次是区域集中度也是越来越高,10年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由71%上升到76%。
从进出口来看,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改变中国进出口结构的惟一一个品种是大豆,占粮食总进口的81%。
为什么中国粮食连续11年增产,而粮食自给率却在下降?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大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粮食,把大豆考虑进去,中国自给率必然下降。其次谷物严重超量储备,大量谷物退出市场,造成国内需求较大的假象。如果考虑超量储备的因素,我国谷物自给率大概是120%。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粮食安全怎样保证,是保证综合产能,还是保证现实产量?一方面我国在生产环节大量补贴,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生产出来以后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国家大量收购农民的粮食,建仓库、搞流通环节的补贴越来越多;这样生产的粮食越来越多,储备也越来越多,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要。
因而,过度生产和过度储备,对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保障是另一种不安全。土地、水等稀缺资源在不断减少,质量变差,18亿亩耕地面积,占好补劣,占多补少,土地资源总量没有变化,质量在变差,结构性变差。
新常态下,社会对粮食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口粮不断减少,间接消费持续上升;吃粮的人越来越多,种粮的人越来越少,因而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将会是新常态。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储备政策,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最好保持在30%以下,过高会造成资源浪费;生产上不要采取越多越好的政策,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马晓河认为,应该考虑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在国家储备水平保持30%以内的情况下,政府以目标价格收购农民粮食,超过目标储备,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可以以现金形式根据粮食商品率,按差价补给生产者,反之补贴低收入消费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油市场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