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晖:乡村振兴关键在改革

[ 作者:赵晖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3-12 录入:易永喆 ]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展现于世人面前。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推进改革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近15年来乡村建设概要

乡村振兴实际上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的,当时明确提出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24字方针,从此之后,中央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大幅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逐步增大、支持的范围也逐步扩大,陆续包括了水、路、电、气、房等。可以说中国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规模投入是从这个时点开始的,但总的来看,那时候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质量还是有局限性。客观看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经济能力有局限。

第二个时期是2012-2017年,中央继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下启动了新一轮推进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掀起了新高潮。在浙江桐庐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场会,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现场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出席并进行工作部署。住建部具体负责牵头,会同许多部委协力推进。这一阶段力度大大增强,一是地方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建立起来了,各省都建立起了以省委书记或省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中央的指导检查机制也运转起来了。二是与第一阶段以中央投入为主的状况相比,这一阶段地方特别是各省级的投入明显加大。这一阶段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变化十分显著的时期。比如2014年全国60%的村庄垃圾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到2019年垃圾得到了收集转运处理的村庄达到了90%以上,全国各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017年之后,十九大和十四五规划相继提出了乡村振兴,今年又颁布了《乡村振兴促进法》,相信乡村振兴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农村建设三阶段规律和我国所处的阶段

日本、欧洲学者总结本国农村建设发展历程,发现一个共性,即各国都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如水路电等,第二阶段环境治理阶段,如垃圾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态治理,第三阶段是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及观光旅游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也符合三阶段规律,总体看目前我国农村处于第二个阶段的中期,即环境治理阶段的中期。这一判断是基于我们对全国农村建设的详细调查。我们每年会对全国村庄的人居环境进行一次调查。比如目前通路通电房屋安全等基础设施大部分农村已经完成,少数地区没有完成。环境治理方面,垃圾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改厕还不到80%,实现污水治理的村庄仅有30%不到,汇总结果显示,处于第一个阶段的村庄占33%,处于第二阶段的村庄占53%,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的村庄是14%。中央及国务院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两个文件,在指导思想部分也都强调了这一判断,提出以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即以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为底线,以乡村环境治理为重点,即全国大多数村庄应以第二阶段任务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即目前第三阶段任务还是导向,只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这就明确了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

预计第二阶段任务的完成还需要10年左右,而全国实现美丽乡村要到本世纪中叶。

未来中国乡村趋势的若干思考

有一个令人思考的现象,前一阶段我们从事乡村建设的同事们干得热火朝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积极性很高。但最近大家对农村未来反而开始有些担心和忧虑。虽然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投入日益加大,农村的房子、设施与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但却眼睁睁地看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留不住人。许多同事老家种地不能维系生活,种地纯收入只数几百,都去打工了。人口七普显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向头部城市集中的趋势在加剧,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以下人口净流出速度也在加快,我国城乡发展力和吸引力,从人口流动上来看差距在拉大。即使一些发达地区的质量很高的美丽乡村,其常驻人口也不到20%,且都是老人。像松阳这样搞得不错的乡村,占全国村庄的比例是很小的。当然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中国乡村不断空心化、留不住人的趋势看不到尽头。

未来村庄肯定会分化,国际上如此,我国也同样。靠近城市的村庄不会消失,甚至人口会增加,如珠三角一带的村庄,当然其功能也会变化。平原的大农业地区的村庄也不会消失,但人口会逐步减少。偏远山区的村庄,少部分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等生存下去,如传统村落,有文旅资源且必须保护的。更多的村庄空心化程度将日益加剧。在这个分化过程中,长期生存并发展下去的村庄的重要共性之一是,附加价值更高的二三产业进入乡村。

中国农村衰落的根本原因还是二元体制,优秀资源向城市“单向通行”,向农村许多情况是“禁止通行”,如房屋自由买卖及城市人稳定入乡、以县城为中心的二三产业一点集中式布局。农村只有农业、农村只有农民,这是中国特有的局面。在城乡均衡发展的发达国家,城乡只是人口产业分布密度上有差异的空间,而不是人口产业性质上有差异的空间。因为他们没有城乡两元制障碍。

松阳模式很成功,在中国也有代表性,通过文化引领振兴乡村,通过发展文旅让城里人下乡旅游。但这种城乡融合局限于一种临时型的融合,不是长期稳定型的融合。

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是改革,要打破两元制障碍,让城乡发展机会均等化。要让乡村地区也有二三产业,要让在乡村生活的人也能挣到与在城里差不多的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不住人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里人下乡择居权问题、县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理念和政策等问题。此外农村规模化经营也应再次提到改革议程上来。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成本相当高,一亩地要支付承包权所有者的农民高达近千元,种粮食是赚不回来的,自然非农化。从我国农村长远走势看,从客观发展规律看,农村一些重大问题改革应加以研究思考。


(作者系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本文系作者在乡村复兴论坛·松阳峰会上的演讲。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