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进城农民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不论是历史的欠债还是当前的现状,县城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不相适应。
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县城学校的学位严重不足,超大班额普遍存在。县城学校的小学生占整个农村学生半数以上,县城的初中学校和学生占整个学校和学生总数的2/3,而且县城学生数增长的趋势仍然不减。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区域内教育失衡的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近二十年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教育发展滞后,县城学校的增容速度赶不上县城人口的增长速度,学龄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据邬志辉等人最近提供的报告显示,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县城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区域内农民子女要求进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县城学校超标准招收学生,超标准大班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
二是学前教育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没有解决。在传统体制下,县域内的公办幼儿园仅仅只有一所位于县城的县直机关幼儿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县直企事业单位学办有自己的幼儿园,问题并不突出。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纷纷关门。目前,县城大多数幼儿园基本都属于民办,其办园场地狭小,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幼儿园师资奇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县域仅有的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幼师教育停止。现在中小学师资尚有普通大学毕业生可以替代。而幼师专业性强,无从补充。因为师范水平低下,幼儿园管理不到位,有虐待幼儿的事件和其他安全事故发生。
三是县城学校与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所谓“优质学校”人满为患,班额超标,但也存在一些所谓有“薄弱学校”招生困难。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县城教育宏观管理没能到位。比如在同一县城,存在着县(市)主管的学校和所在乡镇主管的学校,两级所管的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同一县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异,县城范围学校难以公正地贯彻义务教育阶段的“划片招生”政策。
四是县城内的民办教育发展并不充分。当前中西部很多县(市)一方面公办教育资源缺乏,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又惧怕民办教育的进入。有些县城虽然有民办学校,但基本上还是20年前的老样子:租借的旧房子,退休的老教师,一群不受公办学校欢迎的“坏孩子”。在师资上,有些学校招收了一些近年来的师范毕业生,可是因为编制问题或者工资过低的问题,都要能保持稳定。有的对民办学校疏于管理,办学者完全以赚钱为目的,民办学校质量低下,造成不良的影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7-01-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