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道路被称为“东亚模式”。东亚 城市化速度较快,到城市中的居民都有了体面的住宅,土地实际上进行了适当的集中。 由于实施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而且中小企业得到充分发展。城镇化之路不仅使东 亚经济健康快速增长,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失业率较低,人民生活较快实 现了富裕,收入分配较为公平,经济发展史上称之为“东亚奇迹”。
日本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选择走集中型城镇 化道路。日本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以获得资源 配置的集聚效益、实现跨越式的经济腾飞。伴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和城乡人口流动和转移, 日本及时进行町(镇)村合并(其中 1950 ~ 1955 年村的数量由 8357 个锐减至 2506 个, 减少了 7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于城镇化的引导作用是比较显著的。但政府的 区域发展政策的成效有限,可是东京等大都市圈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极化”现象越来 越显著。进入 21 世纪,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日本政府开始强调更具国际竞 争力的区域发展政策。
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济腾飞也伴随着以首都圈为核心的空间高度集聚 的城镇化进程,政府的公共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61 年到 1993 年,韩国政府 对农地占有和流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鼓励进城的农民流转土地,以利于土地的规 模经营。1994 年到 1997 年,政府进一步放宽对土地买卖和租赁的限制。在农业振兴区 内鼓励农户有更大规模的土地,并允许建立拥有土地上限为 100 公顷的农业法人。对 愿意将农地出售和出租(5 年以上)给农业大户的 65 岁以上的农民,政府给以补贴。
韩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看到了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的矛盾,并且大量 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逐步退出农民的生活保障,代之以现代的社会保障。同时, 鼓励农民流转土地给种粮大户,以实现农民进城。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期,韩国政府曾忽视了农村发展,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后来政府将农村发展列入国家战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和 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这不仅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是一场 社会教育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的国民精神来启发和唤醒农民。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韩国已经基本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不向城市流动了,而是农村道路建设 和农村教育发展后,中青年更多地向城市迁移。韩国进城的农民可以通过出售和出租 自己的农地,包括宅基地,用其收入购买城市中的住宅。同时韩国的农民土地出租和 买卖等财产性收入比较大,而且韩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劳动在 GDP 中的分配比 重较高,使迁移到城市中的新市民,有住宅的购买能力。政府所做的工作是:增加住 宅的供应,控制土地和住宅的价格,打击土地和住宅投机,并供应保障性住房。
韩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首尔和首都圈的过度集聚发展。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挑战和改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韩国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开始实施地方都市圈战 略,以形成能够抗衡首都圈的经济规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