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出现核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呈现负增长、人口增速阶段性放缓等现象。这其中,外来人口返乡就业、创业是原因之一。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和生活。返乡群体就业情况如何?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多因素促成返乡就业、创业
“年轻人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是市场中同时存在着的‘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郭爱君表示,返乡就业的“拉力”主要包括传统的血缘情结和故土情结、追求利益最大化、家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创业机会、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等;而流出地的“推力”包括高房价、高消费等带来的高生活成本等。也就是说,家乡经济发展的吸引、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我实现,以及对自我发展认知的改变是促使部分人群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
“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人数增多,固然与产业结构升级有关,但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结构和城乡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迅速改善,它们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在生活条件方面的差异显著缩小。与此同时,特大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高而且就业压力大,进一步凸显出中小城市和城镇在生活环境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与此类似,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而且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改革也为包括家庭农场在内的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发展方式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冲击,在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农村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具备创业欲望和能力的人群选择返乡创业就十分自然。”
除了生活成本、发展条件等物质因素,观念的转变也是重要原因。“近些年,人们开始对过去‘一人打工,全家致富’现象进行反思,对乡村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即使收入比在城市工作低一些,但返乡就业却可以拥有一份平静稳定的生活。另外,受逆城市化思想影响,人们开始寻找乡村的价值。返乡不再是迫于大城市的生存压力,相反,返乡已经成为人们的主动追求。”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
利于城乡、区域和谐发展
这一人口流动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朱启臻表示,返乡就业或许会使城市人力资源成本升高,但可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提供空间,也能够满足乡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乡村衰败等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人口流动能够促进城乡乃至区域的和谐发展。
“部分人群返乡创业对于优化国家发展布局和提高长期发展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政府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现阶段我国整体上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裕,部分人群返乡创业后,会有新的劳动力补充进大城市,因此,短期内部分青年返乡创业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如果这种趋势长时间持续并且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则可能对大城市的经济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吴国宝说。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定位,除了资源、政策等要求外,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重要的。绝大部分返乡人群都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他们的回流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数量。这些劳动人口在创造产值的同时,也带动着当地消费。并且这部分人中,绝大部分人有工作经验,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投入到当地经济发展,能够很好地为当地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郭爱君认为。
创造返乡就业、创业适宜环境
要发挥返乡群体的作用,也要认识到返乡存在的困境。郭爱君表示,返乡务农困境一方面表现为缺乏务农意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表现为可耕地面积不足。而返乡创业困境首先是缺乏资金,融资困难。创业风险较高,可能会导致返乡群体因创业而陷入贫困。其次是部分返乡群体自身创业能力不足。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求其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把控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部分返乡人员由于接触市场领域狭窄,技能有限,其创业能力还存在不足。
“返乡就业、创业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在某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土地流转给少数资本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创业空间。需要对这类现象给予关注和改善。”朱启臻表示。
吴国宝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根据返乡创业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比如,为返乡群体创业和就业提供购房、租房方面的支持,提供创业优惠贷款和办公条件,为其子女就学提供方便。他同时也提醒,返乡群体在返乡前应对返乡后的就业和创业环境进行深度调查、对未来发展有比较明确的规划,返乡后要结合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减少盲目性。
“政府在引导返乡群体就业、创业方面要起到主导作用。要抓住时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创业机会。相关部门要组织用人单位开展好招聘工作,利用各级地方组织和各种媒体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对于返乡创业人员要进行鼓励,调整金融制度,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当地返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再培训活动,对有技能、有经营能力的返乡人员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学技术、学管理。”郭爱君表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8-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