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百姓将所有的钱都倒贴在了房产和补贴进了基础建设,那么这岂不是又走了老路?反观不少城建落后的欧洲各国,仍然有创新的经济驱动,大量的经费投入到了教育和公民技能培养。强行城镇化就是一种资本掠夺。
近日,全国开始掀起一场撤县改市、区的大浪潮,据消息称,单江苏一省就流传出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县,扬州市宝应县,宿迁市沭阳县以及淮安市涟水县、盱眙县正在推进“撤县设市”工作。 7月22日,上海正式举行“崇明撤县设区”工作大会,并且将在近期公布崇明“撤县设区”的具体实施方案。这意味着,上海从此进入“无县时代”。根据 2015年的数据统计,全国2015年已有超过160个县提交撤市改县/区的申报材料至国务院,这暗示着今年一波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大浪潮在悄悄筹备着,也许不久的未来“县”将成为永久的过去式。
县改市、区的变化
什么是县?县区别于传统农村,是农村到城市过渡的一个形态,它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去建设城市化。一旦县级单位在经济、人口、城镇化等多个方面达到一定指标,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渐向工业、城市方向转变时,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撤县改市、区等情况。 不管是撤县改区还是市,这不仅意味着地方行政级别上升,顺带县长直接升任市长,地方领导在待遇、职权、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都会“升级”,不少县级单位对这种“升级”早已垂涎若渴。 县级单位在正式迈入市、区单位后,地方的建设用地、供电用水、工业项目、经费拨款都会呈现一个“质”的提升。成功撤县改市/区后,原本县级地方将会朝着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全国上百个地方单位都向国务院交付了“升级”申报材料,这标志着我国将会开始新一伦的城镇化建设。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建设时间紧迫,需要逐步加快步伐。中国正在进行着经济结构转型,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兴衰命运,而较大的农村占比将会制约国家转型的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落后,农村户口人数又占据着中国人口的巨大比重,唯有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让农民变成市民才能帮助我国经济结构又好又快转型。
迫在眉睫的城镇化需求?
城镇化是否已经迫在眉睫?从目前来看,农村财富远远不及城镇财富。即使目前将城镇化一步到位,由于福利单薄,医疗、住房、教育等多个领域需要花费巨量金额,导致新居民的消费积极性仍然难以调动,对中国经济转型帮助仅能起到促进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想要完成农村到城市一个彻底的转变需要至少一代人的过渡期,而等待这个漫长的周期,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机遇或早已错过。 并且,许多撤县改市、区的单位,严格来说并没有真正达到跨越市、区的标准,或者说国家多年前的市、区标准已经落后于时代。甚至很多地方单位有被强行拽入城镇化行列的嫌疑。随着经济发展,传统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单位向市、区转变是发展的必然。但一些地方没有达到标准却被“不自然化”的强行过渡,并不会有太多收获。 中山大学教授徐现祥,收集了1990至2007年所有撤县设区的样本,比较这些城市在撤县设区前后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增长变化。结果发现,撤县设区带来经济增长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到第五年几乎降到零。而短期的经济增长,不过来源于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撤县改市的情况下也大同小异,新进的市级单位主要财政增长来自于大量的基础建设、住房建设,而工业、创新、服务、就业等多个方面几乎是纹丝不动。 不过,城镇化的“迫切性”还是需要认可的。因为目前国家城镇化的成本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往后每拖延一年,成本就会大幅上升一些。如今,低成本的城镇化包括农村土地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低成本、环境的低成本。
强行城镇化是一种掠夺
镇化本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而目前的强行城镇化有急功近利者明显的“拔苗助长”行为,其目的是展开新一轮的资本掠夺。 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一连多次号召供给侧改革,意在通过调整增长模式和结构来实现中国强国路。而不少学者帮衬、打着政策的幌子,强调城镇化的需求,实际仍然走着老路。存在制度缺陷和拔苗助长的城镇化并没有改变群众的消费结构和观念,越疯狂的扩张和城镇化,意味着房地产、基础建设的增加。老百姓将所有的钱都倒贴在了房产和补贴进了基础建设,那么这岂不是又走了老路?哪里起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 强行城镇化是一种资本掠夺,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征地安置方式单一,补偿标准非常低。农村土地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的增殖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所获取。不仅如此,不少地方政府缺少监督,大部分补偿金分配混乱现象严重,失地农民实际获得的补偿非常少。 紧接着,被城市化的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没有配套的保障系统,他们再一次成为了新的弱势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理财目光、长远规划能力差等多种并存问题。并且,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不适用于竞争激烈的城市,“新市民”缺少在城市生存的各种技能,至少一时间非常难以适应。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有过半以上的“新市民”在领到征地补偿金后,大部分补偿金被花费于消费品,例如奢侈品和汽车等等。一旦钱所剩不多,又不具备城市生存能力,失去土地的“新市民”将会陷入又一次弱势群体的队伍中,随着资本逐渐固化,不久缺少“人脉关系”,缺乏生存能力,一无所有的“新市民”将再一次被陷入剥削的轮回漩涡。
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也有效能缩小城乡差距。但城镇化不应该是县改市、区后疯狂地建筑设施和房产。城镇化不应该是盲目追求GDP增长,不应该以盲目建设为中心,而是应该以人为中心。 城镇化的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消费经济结构。而建一堆房子的城镇化不仅离初衷越来越远,而且一大堆空房、鬼城还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产能过剩的难题。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经济结构应该先从思想改善,而不是先从物质改善着手。缩小城乡差距的办法,不是给同样给农民在城市有一套房子,而是应该注重农村教育,注重农村人口的技能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农民作为劳动力输出。只有对农村进行与城市无差异或者差异较小的教育或者技能的培养,才能在思想上与城市同步,在收入上与城市同步,换个角度达到“城镇化”的效果。 县级单位的扩张,以及向城市化推进或合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看起来达到了城市规范。但因为缺乏对技能、意识的培养和升级,一些软设施,比如创新、服务、文化仍然跟不上来,这也是一些“县改市”后实现五年零增长、前期靠城市改造实现增长的根本原因。 许多欧洲国家目前“农村化”仍然特别严重,甚至不少国家的首都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相比更显得落后。但不少落后城建的欧洲各国,仍然有创新的经济驱动。大量的经费投入到了教育和公民技能培养,也许一所烂教学楼里也可能出一批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家。 城镇化不应该是疯狂造房子,不应该是一场资本掠夺,更不可是为了个人私利。城镇化应该先是农民在思想上与城市同步,然后配套再慢慢跟上,而不是配套先跟上,行为意识以后再慢慢磨!要想推行城市化,请先从思想开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亚洲新闻周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