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368年),为周希圣长子周子稷(封荫北京顺天府通判)修建,因谦恭其父之红门面而将门面漆为黑色,故名黑门楼。其构筑构筑法式、装饰风格与红门楼一致,只是院落规模扩大,纵深开间更显开敞、通达、大气,且对称结构中凸显了出落有致的变化,增辟院后花园,共有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脸上露满幸福笑容的周家村民们。他们守着这一方风水宝地是幸福的。周家大院如今还是清一色的周姓,这是他们的自豪。
农闲时刻,一桌麻将,给村民们带来无穷快乐。
房屋陈设虽然已经破旧,却依旧显露出当年的豪华。
主家对当年窗户十分讲究,突出一个喜字,下面的窗户已经面目全非,我想绝不是当年这幅破烂不堪的摸样。
进了院门,走廊将所有的堂屋和侧房都一一联通,就算是下雨落雪天,无需打伞也不会打湿鞋,都可以走到院内的任何一间房中。
此地离贤水河边不远,主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鹅卵石加泥砌的院墙,十分坚固。再请看对面墙上有一排透着白光的小洞,那是主家当年精心设计的防盗防匪,自我保护,对外射击所用的枪眼。
烂烂的、稠稠的一碗白米饭,没有一点下饭菜,小男孩和他姐姐却吃得津津有味。
厚重的门槛石墩,已被人们踏的油光铮亮,它是历史深远黑门楼的最好见证。
一只纸箱装满了小鸭,好可爱哦!它们将告别主家,投奔新的主人?
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我们抬眼可见的这种雕花门窗,雕刻着龙、凤、喜鹊、麒麟、松鹤、梅花鹿、羊、马、蝙蝠,衬以大量的花卉虫鱼,如牡丹、荷莲、冬梅、秋菊,还有深入民心的历史故事,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它们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寓意深邃,回味无穷。
我最喜欢的是周家大院黑门楼马头墙,亦称“叠落山墙”,它们伫立在屋面两边之上,随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形,它们错落有致,也许是其形状像一个马头吧,所以被人们叫做马头墙。
这也是主家留下的防盗、防匪的射击孔。如今只能当作观景孔啰。
居高临下,外面是一片春光。
屋檐飞翘,展望未来,诗意的瞭望。
我们再把目光向下看,这些一块块厚重的条石,才是周家大院伫立不败之地的根基。忘记它们的忍辱负重,就仅仅是我们在走马观花。
周家大院选择了离水近的地方,这是有道理的。一是交通,二是饮水及排水方便。说到排水,周家大院通过明沟暗沟天井排水,再通往院外的水渠排往贤水河中。
四周是砖墙,院内是用采木构架结构。就是现在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框架结构,区别是现在是钢筋混凝土梁柱承重,而古建筑是由木梁柱承受,而墙是不承重的。年数久了,木梁柱长满了青苔,而且已经开始腐朽。若再不进行维修,这里将成为危房。
木雕刻细腻流畅,精致婉约,情趣盎然。而粉彩作品,又是那般的色泽明丽,异彩纷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