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的脚步日渐加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6.66亿的城镇人口中,流动人口已达到1.87亿,占据了城镇人口数量的28.08%。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不仅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基本速度,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在城市中的融合与适应,更影响着整个城市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在目前看来,我国户籍制度的“二元分割”结构依然对流动人口从农村或是其他城市来到当前城市后的身份进行着根本性的限制。与此相关联的则是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法享受到与当地居民相等同的公共服务。目前,一些省份或地区已经取消了农业与非农户口的区别,实施普遍的居住证制度,但这一破冰之举仍有待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入落实与推广,从而为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十三五”期间可以进一步探索社会保险的跨地转移联动机制,使得真正为流动人口在流动时提供“兜底”式的社会保障。
其次,企业和社区作为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亲身接触的城市环境,更为直接地担负着促进其适应与融入城市的责任。“十三五”期间,应当更加严格地监督企业为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缴付社会保险、按时发放工薪,提高执法力度。同时进一步利用社区这一可以对流动人口进行引导与服务的有力抓手,借助服务型社区的力量,为各类流动人口提供相关的工作讯息、政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服务,组织其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等等,从而方便流动人口在当前城市的生存与生活,拉近流动人口与当前城市的距离、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让其真正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第三,从长远来看,一线城市毕竟资源有限,可以承载的流动人口数量有限。为了缓解流动人口无止境、大规模地涌入,在“十三五”期间应从更高的层面加快各类城市(镇)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以经济产业升级带动人口结构优化。通过经济转型激发二三线城市与农村附近城镇对于流动人口的吸纳力,为流动人口的流动提供更多地域选择。而其实近距离城市的流动或是同省内地区间的流动均更易于流动人口的适应与融入,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地域的发展。另外,可以在“十三五”期间,在整个社会逐渐宣传引导多元、宽容的和谐氛围,从文化层面上帮助流动人口在跨地流动后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认同。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