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平遥舒服的住了一宿,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恢复体力。于是计划让岳父在平遥城内画画,我们去完成古村落暴走。早上岳父独自一人去平遥城里画画(以下钢笔速写皆为岳父所作),告诉我们不要等他吃饭,结果他在城里吃包子导致肠胃不适。
我去城外早市买东西,买了一斤鹌鹑蛋,一点小米和一种馍馍。由于客栈没有早餐就自己做,气炉套锅没有发回沈阳,就为了在一些古村里找不到吃的的时候,自己能做一口热乎的。
早餐大家吃的都很满意,尤其小米非常好,馍馍也挺好吃的。饭后打开自己打印的山西地图,确认线路。这时岳父怕错过美景,不肯自己在城里画画,坚持要与我们同行。此行最担心岳父累坏身体,但又不想让他错过值得看的未知旅程,于是带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平遥周围的古村非常多,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梁村,梁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先有梁村后有平遥”之说。途中经过岳壁乡岳中村发现一家卖宁固熏醋的醋坊,决定下车买上一点。
虽然我们去的并非宁固乡,但是店家说平遥宁固熏醋选用优质高粱,纯手工酿造,就决定买上一点。醋的卖相一般,并非商场、超市那种礼品醋,而且醋坊里买醋的也是些当地人。
店家从大缸里打出一点醋,让我品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在东北倒是很难遇到醋缸。
又行车几分钟经过岳中村,它位于平遥岳壁乡,距平遥古城五公里,是岳壁三截之一(岳北、岳中、岳南)。独自下车看看是否值得观看,发现一座坐北向南的四合院。
,走近庙宇,发现一块石碑,上书“岳中李氏家庙”字样。李氏家庙属于民间祠堂建筑,整体布局为坐北向南,前后二进四合院落,大门及祭堂为单檐硬山顶,厢房为单坡顶。李氏家庙现存的主要建筑,均为清代中期重修所遗,属县级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庙门紧闭,四处打听,无法入门观看。
岳中是由旧堡、北新堡、南新堡、南场堡、当街、茶坊街等组成,古韵犹存。
村里没有什么人,只好随意的快速走了几条街,再没什么庙宇楼阁。
最后又回到家庙处,依然大门紧闭,只好离去。由于家庙无法入内,就没带家人再回岳中村参观,之后路上没有再做停留,直奔第一个目的地--梁村。梁村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距平遥古城东南约6公里,曾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素有“平遥四百零八村,数一数二数梁村”的美誉。梁村历史悠久,村内的平遥晋商声震全国。
由于路程很短,很快我们就到了梁村,首先把车停在村北的广胜寺(据说以前是真武庙)
山门两边的壁画皆为当代后补画上去的,而且寺名也从真武庙改为广胜寺。从庙宇门口的一些宣传板上得知,该寺现任住持释觉善是华严正宗第四十一代弟子,对渊公宝塔、真武大殿等进行修复,并且发挥修行的智慧,巧妙的设计建起了罗汉洞。但是罗汉洞是收费25元,而且都为当代作品就没有参观。
释觉善大师总结的智者和愚者的特点看后觉得很受启发。
看来看去,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接近愚者,特意拍下来日后警示自己。
在广胜寺里还遇到了一位东北出家在此的师傅,聊了几句,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广胜寺,询问村中还有什么其他古迹,告之旁边还有一座寺庙,以及一座宝塔及戏台等。
出门见老婆正与另外一位师傅聊天,告诉古塔为渊公宝塔。本来宝塔以破败不堪,经本寺住持主持修缮,方得如今模样。宝塔又名文慧塔、文笔塔,宝塔上内嵌石碑一块,碑文记载,始建于元贞二年,距今716年。古塔为舍利塔,塔主人“渊公”,曾是积福寺的一位高僧。
远眺实胜寺隐与菜地树木之中,更具古韵。宝塔位于村子的最北端,于是又原路折回,向南而行。
在村子里遇到一些乘凉的村民,打听另外一座古庙去向,按村民指的方向寻去,发现一座清代的照壁,前面的院子是一座更具规模的寺庙。
寺庙名为积福寺,座北向南,现存院落东西宽约30米,南北纵深约40米。但是古时“渊公宝塔”属积福寺建筑, 可想那时南北至少百米。积福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元元贞三年渊公和尚在寺内主持,至元年间曾修,明代万历年间扩建,清代又重修。现在庙中主要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大殿。
大殿南边有钟楼一座,为清乾隆五十二年修建。钟楼十字歇山顶,附带着一座小殿的楼座为砖砌,木构楼身清秀高耸内悬一枚铁制古钟。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增修积福寺钟鼓楼碑记》。
大殿座落在约一米高的砖砌台基之上,大殿前还平方着一块石碑。积福寺内发现石碑三块。整个庙中无人,大门上锁,本来以为无法入内,后来从边门进入。大殿中空无一物,后来上网查询得知,以前曾作为学校使用,佛像壁画早已无影无踪。
从积福寺中走出,忽闻唱戏的声音,开始以为是放的音乐,不过沿路而去,声音越来越大。寻声而去,走到一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古戏台,台上正在唱戏。
虽以渐至中午,但依然好多村民都集中到广场听戏,人们或打伞坐于台下,或远远的躲在庙下墙边的阴凉处。好一幅生动的民俗画面跃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和女儿走到台下听戏,当天为文水县二亲亲秧歌团演出,据村民讲演出三天,当天是最后一天(好幸运)。演出剧目是《割青菜》为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祁太秧歌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我和女儿虽几乎不能听懂,但是看得津津有味。尤其吾女,看村民笑她便笑,看村民鼓掌她便鼓掌。
秧歌的表演形式也不拘泥,台上演员还有与台下乡亲互动,提问,但是我均不能听懂。台上演员看我们几个外来客,还特意向我这边看,要是能听懂她抛出的问题,我定然与之互动了。
村民看的乐滋滋的,可以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与幸福感,我在一旁深深的被这画面感染。
戏台的右边有台阶,可以去到戏台后台,很多小朋友在那里跑来跑去。
他们跑到后台门口向里面望去,不敢进去。在后台的是一个丑角和一个没上装的演员,丑角只要向门口一看,小朋友就吓得四散奔逃。如此这番来来回回,乐此不疲,后来我和女儿也所幸随着小孩儿一起跑下后台,很有趣。
戏台对面还有一座观音堂和堡门,此门属南乾堡北门。南乾堡是五堡中保存最完好的两个堡之一。
观音堂对面有几个窑洞,被辟为老年活动中心,里面倒是没看到老人,有的尽是那些刚才去戏台调皮的小朋友。
一条石板路贯穿全堡,可以从北堡门一直走到南堡门。但是靠近戏台北边的石板路应该后来有过修缮,已经变成砖路了。
石板路部分更显沧桑,材质上和青砖建筑行程鲜明对比。
南门属于正门,所以看起来比北门显得高大庄严。
堡内横向的几条街很少有老房子了,即便有也是残垣断壁了。
好不容易在路边遇到一位老奶奶(估计人们都去看戏了),问老奶奶哪里有老房子,老奶奶告诉我们天顺堡堡还有保存比较好的老房子。与老人聊了一会,发现当地人问我们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你们从哪里来的。谢过老人之后我们挥手告别,老婆去取车,我们去南堡门等她。
南堡门上还有南乾堡字样,保存的较为完好。还有堡门上贴的那个字我不认得,后来到西源祠和一个大姐聊天,给她看照片,才得知这个字是“喜”字,结婚用的。后来端详这个字,左边好像是个双字右边是个现代的喜字,这不就是双喜吗?
堡门口有古槐一颗,据说梁村共有十株古槐。古槐前还有一些供品,我和女儿最喜欢拜大树,拜了拜大树向东边的超市走去。女儿想吃雪糕,但是都是些劣质冰棍,而且估计看我们是外地人,要价甚高。买了几个,其中一个吃了一口扔掉了,实在难吃,老婆说我被坑了,有些当地人不是那么淳朴了。
之后向天顺堡出发,开车分分钟就到了。堡内没有什么人出来,后来见到一个老人,但是语言不通,这时走来一个普通话很好的小女孩儿。她告诉我们哪里有好的老房子,并且主动提出带我们去看。
女孩儿家住在太原,她姥姥家在这里。我们随着女孩儿的脚步,首先进了一个临街的大宅子。宅子里看到了一家人正在包饺子,一进门的左手边就是厨房。主人家是后来才搬到这里的,所以对宅子的前世今生不是太了解。
宅子保存的十分完好,为坐北朝南的窑洞穴居建筑。山西的民居,无论贫富,十之八九以上都有砖窑或土窑。
整个院落都有住人,随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坚固牢靠。主人很淳朴,让我们随便观看,毫无忌讳。
由于屋内没人,我们只在门口向里面看了看,好似开阳堡的老房子。
夹在正房与厢房之间有石梯,可达正房顶。随着小女孩儿,我们一边上上下下,一边聊着天,好不快乐。
正房及厢房的屋顶为平顶极容易联络,可以从屋顶走到另外一家的屋顶,之后依然可以从石梯下到另外一家的院子。
就这样的走法,我们一共参观了三个院子。
在小女孩的带领下最后来到她姥姥家的院子,刚一进院,就有狗一直叫。主人呵斥之后小狗平稳了情绪,似乎接受了我们。
宅子两侧的厢房经过了翻修成了现代的水泥房子,只有正房是老屋。主人的祖上也不在此地,对房屋也不是很了解。女孩的妈妈只有假期带孩子回来度假,小孩子在这里交了好多好朋友,之前去的两个宅子都是小孩儿朋友的家。主人在做饭,而且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也不好再打扰,就此告别。天顺堡之行真是非常感谢这个小姑娘,她带着我们游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体验。
时至中午,但是周围也没有饭店,只好继续去下一个目的地-西源祠。跟着导航,我们从梁村向东走。
临出天顺堡,发现还有一眼废弃古井。
导航还没有到达西源祠村,发现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宇。此时家人都已经累坏了,没有力气游览,于是我一人下车打探。
庙被我们来时的公路一分为二,南边的好似一座戏台,但是与路齐平,怀疑路基加高才使戏台变低。
走近戏台,发现已经废弃很久了,戏台中间两个顶梁下面的柱础石也被人盗走。里面放着一堆煤还有一辆摩托车和一些垃圾,臭气熏天。
忍耐着臭气进入其内,四壁上面很多民国时期游历此地的学生的题记。
相传,禹王治水空出晋阳湖后,该村东沟泉水涌流,源池泉涌也是平遥八景之一。古人视为神水,遂建起源神大庙,并在沟中修建水池一个,叫神池,名其庙为源祠。源祠以面目全非,明显修路将其破坏,一分为二,估计中间部分建筑均以拆除,好可惜啊。源祠现在已经荒废,木门上有一条铁链用锁头锁住,但是缝隙甚大。我试着可以探身进入,但是头皮被轻微划破。
进入其中,被眼前更加凄凉的画面震撼。小时候听书,常有英雄好汉找到一间破庙歇息的桥段(而且破庙屋顶总有各种前所未有的高手出现),眼前景象让我遁入其中,如评书中的景象一般。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地面,再往前行,惊起几只喜鹊(好有感觉,语言无法形容),觉得里面没有强盗也该有鬼神巨蟒之类的东西才对。
回头看,门是在里面反锁上的,从锈迹来看好多年没有被打开过了。
大殿两边厢房只剩一边,另一边似乎被旁边民居改造堵死了。进入窑洞,空空如也,但是建筑给人感觉还很牢固完整。
而大殿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主梁已经掉了2/3,后半间房顶几乎都已坍塌,左侧还有几根悬在空中的檩子,感觉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不敢在大殿中逗留,迅速通过感觉有土块之类的东西掉落。
源祠的最后一重院子是面阔三间的窑洞,院子青砖铺地,没有前院的杂草多。在院子中没有寻到什么有可以考证庙宇的碑记,庙内也都是空无一物(即便曾经有,也被盗贼偷走了)。
在庙中之发现了残碑一角,上有负屃(fù xì)一只(负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龙生的第八个儿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从石碑的精美程度以及大小来看,这座庙的规格不低啊,真是可惜,希望有人能出钱把它保护起来。
从里面看大殿的主梁虽以掉落,但是木料都保持完好,如合理加以修整,必能旧貌换新颜。
希望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不要再打古庙的注意,这些木料都是上等的木料,虽经风雨没有一丝腐朽。
源祠一游,感触颇多,虽值得一看,但觉得很危险,就没有带家人去参观。继续随着导航前行,路过西源祠小学,就到西源祠村了。
村中最显眼的是一颗古树,立于马路中间,树的南面有古戏台一座,北面有大庙一座。古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树身周长5米,高达30余米。西源祠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山西省“三祠”之一。
沿路前行约50米到达古戏台,戏台保存的较完好(也有可能是后来修缮过)。
本想上戏台上看看,但是台基挺高,试了一下没上去就放弃了(这时已经非常疲劳了,还没吃午饭)。向北走去,想看寿圣寺,但是走到门口一只恶狗在门里狂吠,而且大铁门紧锁。狗吠半天不见有人出来,只好作罢。寿圣寺规模宏大,外表框架基本完好。
西源祠堡门众多,我们开车穿过了好多堡门。
最后把车停在一个空地上,我依旧独自一人下车打探,询问了两个人,问村中是否有什么古庙或大宅之类的建筑,但是告之没有。
面对残垣断壁,加之已经没有了体力,决定不耽搁时间,去下一站--喜村。
到了喜村,媳妇累坏了,不想下车参观了,遂决定在车上睡一觉。岳父拎着速写本去村边画画,只有我和女儿还有些体力,我们两个去了村西南边的七佛庵。
七佛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明代万历三十二年重建,现存重建碑刻。建筑面积约两千平米,正院南殿为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东西为钟鼓楼,东西厢为锢窑加前檐,正殿为五开间砖木结构大殿,殿顶有琉璃饰物尚存。去时本以为无法入内,但是看到有人在钟楼干活,于是挨个门推,发现一个小门可以进入,但是进去之后钟楼上面的人不知去哪儿了。
庙内再没有发现其他人,不知道钟楼上的人是不是有意躲着我们。各个殿中均有正在制作中的佛像,皆木架泥塑,保持古法。
好多佛像还都没有完成,但是可以看出制作的都很用心,不像河北看到的一些寺庙里面,现代佛像制作的那么粗糙。
佛像都是从双林寺拷贝过来的,韦陀、渡海观音等在这里都可以发现。
大殿两面的山墙上面有拓印的碑记两方,皆为功德碑。七佛庵处于修缮状态,和女儿走了各个大殿并且登上鼓楼。
从七佛庵出来发现门口不远有一处古井,已经废弃。
喜村主要精华民居集中在毛家堡。
毛氏宅院是清代著名晋商名人、创办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二掌柜毛鸿翙的故居,现为县级保护单位。
虽为县级保护单位,但是依然破败不堪,好多房子都已经倒塌。
毛家的四座大宅都是精心设计、精心修筑,构造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雕梁画栋、前厅后厦,豪华壮丽。宅的屋子要比普通屋子大一号,显得更加豪华气派。
曾经的繁华,都已渐渐消散。
毛家祠堂、毛家仓库、毛家当铺,皆是气派豪华,非比寻常,但现在都被占用为民房,大门紧锁,无法进去参观。
参观了毛氏宅院之后,回停车处,起灶做饭。和旁边的一户人家要了一桶水,主人还借给女儿小板凳。依旧会有路人过来问我们是卖什么的,解释之后又去看岳父画画。
岳父画第一张画的地方在毛家堡和去七佛庵的路口处,之后他又回到我们停车处。
岳父也算高产,吃饭前的这会儿功夫又在毛家堡北面画完一张。
岳父画画的时候最多有五个观众在看他作画。吃过午饭体力总算有所恢复,老婆经过小睡也精神了许多。
休息之后,导航到晚上歇脚的灵石县县城,途中经过东泉村就顺路停车。 东泉村地处平遥县城东南16公里处,是个典型的丘陵山区,沟壑纵横。
半路看到一处景色绮丽,类似于峡谷的地方就下车参观。沟壑中有一些废弃的老房子,现在都无人居住了,见峡谷对面似乎有一座寺庙,于是继续开车寻去。
来到庙前看到牌匾高挂,上书百福寺三个大字。百福寺,殿宇宏阔,形制古朴,山门正在维修屋顶,我们在下面问上面的人可否进入,告诉我们可以,我们才跑了进去。
庙中最明显的有一株古柏,树龄以有500余年。
百福寺最后面的主殿为地藏殿,里面供奉的佛像虽为古代木雕造像。但招呼我们的阿姨告诉我们这些佛像并非殿中原物,是一些老板出资收购,放于殿中的。百福寺过去曾是东泉中学的校舍,里面的壁画都已经不见,里面有几通石碑,但是基本都是功德碑,上面没什么有用信息。据阿姨讲元代建筑,历史悠久。
女儿拜了佛主、菩萨又拜过大树,寺中人见其可爱,送给她一个供果。
寺中的供奉的佛像都是些木雕佛像,而前殿其实还有几尊很有可能是本寺的泥塑佛像被布包裹着。参观过后跟淳朴的寺中人告别。
来到东泉村南街下车进去参观,遇到几位在古树下乘凉的村民,于是和他们攀谈起来。古树看起来有几百年的历史,问他们古树相关信息,没有得到答案。
其中的一位较年轻女子跟我们讲,她以前在百福寺读书,见过原来就有泥塑佛像几尊,和我看到用布包裹的佛像基本相符,后来又推荐我们去娘娘庙看看。
开车沿着一条无人小路顺着山一直爬到山顶,突然闪出一片开阔地,上面有一颗已经枯死的迎客松。
娘娘庙的山门和一些残破的木料被堆放在空地的一角。
我们绕过围墙,进入娘娘庙,里面有些地基遗址,还有一些年长的木匠在用古法重修娘娘庙。我们与木匠聊天之时又走来一位师傅,他带我们参观了整座庙宇。
娘娘庙之前已经残破不堪,现在所见的各处建筑都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或是修缮或是重建的。
庙中的师傅一直陪着我们,给我们讲解,并给我们介绍了附近的几所寺庙。师傅一直到把我们送上车,就此参观完东泉村。
开车继续向灵石县行驶,去灵石县还会经过平遥古城,车行至南外环路发现有一座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庙宇,于是又停车观看,只有我和女儿有体力。我两走到庙前,发现有一上写南神庙字样的石碑。
而山门上高挂的却源相寺的牌匾。经事后了解源相寺原名南神庙,坐落于山西省平遥县平遥古城南1.5公里干坑村。据源相寺石经幢记:晋已有之(晋称耶输陀罗庙),隋、唐重建,碑文记载明、正德、嘉靖。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重修。
山门3间,硬山顶,通面阔十米,进深四椽,中间为门道,左右有金刚泥塑。
山墙上还绘有壁画。
源相寺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占地208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戏台、中殿、后殿。
前院左右厢房各3间,中院东西厢房各6间,悬山顶,原供观音菩萨和三霄娘娘。
北、西、东墙上镶嵌琉璃壁雕,甚是精美。
壁雕内容大都为佛传故事,但是破四旧的时候把人物都头都砸了,好可惜。
寺庙主殿为光明菩萨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斗拱五踩,板门、破子棱窗装修,殿顶布瓦,脊饰完好。
具足千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後,耶输陀罗随姨母摩诃波阁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授於具足千光明菩提,後传说在此地显化,住庙僧侣为其建殿并塑像供奉。
源相寺是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的寺庙,在全国佛教寺院中专门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的殿堂极为罕见。
殿内有摩耶夫人及胁侍等彩绘塑像11尊,现存完好。摩耶夫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母,不知为何,点名光明菩萨殿,而殿内现在供的却是摩耶夫人。殿内有两位尼姑在做晚课,所以我们不好打扰,未能进入殿中观看。
殿外东侧,有琉璃圣母冢、石经幢各一。后殿为拱券砖窑三间,名石佛殿,其上建关公阁三间。我和女儿游完源相寺出门是汇济小学,很多小孩儿在寺庙旁边的空地在练武术,我和女儿还看了一个练得挺好的小朋友练武。我和女儿还在旁边夸他,练的更加卖力,临走和他挥手告别,他也挥挥手,偷偷的笑了一下(表情好可爱)。
一天下来到最后女儿和我也累的不行,我们继续行车至灵石县。到了王家大院也就到了灵石县,我们迅速的订了一家旅店,店家人挺好的。岳父进了房间就瘫倒在床上,女儿在一边看着电视。觉定不让他们出去吃饭了,我和老婆拖着疲惫的身子去县城里买吃的。我们俩先去了超市,特意买了岳父爱吃的猪蹄,之后又找了一家旁边看起来很正规的快餐店,点了一些吃的,就匆匆回了旅馆。我们叫岳父起来吃饭,但是他累得说什么也起不来了,我们好担心。我和老婆商量了多种计划,让他坐飞机回去,托运汽车,我陪他做火车等等。眼看着行程将至我们计划的最远端,而此时却爆发了我最为担心的问题。岳父后来强忍着起来洗了下脸,又咽下了几口饭,又安慰我们,让我们睡觉。我带着复杂的思绪,彻夜难眠,昏昏沉沉的挨着难熬的慢慢长夜,就这样收获的一天、惊喜的一天、意外的一天、丰富的一天、担心的一天……过去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