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华东: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 作者:李华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19 录入:王惠敏 ]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传统小农经济、宗法礼制这些传统村落发展衍化的土壤,在今天已大为改变或不复存在,传统村落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恰似无根之木,导致物质载体日趋塌毁、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有相当多的村落,既无力保护、也难以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一点点地消失在荒草斜阳之中。而有些发展得红红火火的古镇古村,却因为过度讨好外来资本或游客,导致传统文化变异,损害了保护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家都说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但是对优秀文化基因的解读尚未系统而具体,很难用于指导建设实践,使得有些地方的当代村镇建设,仍然缺乏文化方向和内容。转化出的文化成就,与数十年来巨大的建设规模相比,难称匹配。

保护难,利用也难,传承更难。

如何摆脱困境?要保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得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自起始就不重“物”而重“人”,所有建设都为人而服务。人生而有限,何必妄念建造能永远存在的东西(除了陵墓这样特殊的存在)?所以中国人就选择木头为主要的建材,房子也要经常翻新,后代有了能力就可以推倒老宅建新房……村落也好,房屋也好,总得和人一样需要新陈代谢,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健康。有生即有死,生物学早就证明,死亡,乃是进化的结果——这并不费解。个体必然消亡,而基因可以传承,族群由此而代代延续,方能生生不息。

而现在的我们,把源自西方精英阶层的各种保护理论,生吞活剥地套用在传统村落这样既有遗产属性、更有生活需求的特殊遗产类型上,杠着“真实性”的大旗,无意识地喊着“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村落,试图将鲜活的生命体凝固成什么“明清风貌”的标本,眼里手中都是那些风貌、房子……大部分的精力、财力、智力都在“物”的层面兜兜转转,却忽视产生“物”的血脉。回归中国人的智慧来看,天底下哪有永存的“物”?哪怕是号称“让时间惧怕”的金字塔,也终将会消失在瀚海黄沙,更何况本来就不是为“长存”而建造的中国传统建筑呢?

以人来类比的话,传统村落也许可以算是爷爷,能够让爷爷在世上多存活一天(哪怕已是植物人),当然是必尽的孝心。可这不能是全部。必须清楚地知道,爷爷总有一天要回归星海,我们更重大的责任,是延续他的血脉、传承他的智慧、发扬他的精神,而且比他做得更好。肉身难久远,神魂可流传。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村落中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而且是具体而微的、系统全面的基因分析,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传承、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今天的文化成就,营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活环境。

只要能做到这样,那么,就算没有一处“传统村落”能够留存到千百年后,环顾四周,我们的子孙仍然可以对他们的子孙自豪地说:孩子们,看哪,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家园!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华民居》2020年11-12月合刊(总第18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