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华东:发扬营造传统,建设中国乡村

[ 作者:李华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05 录入:曹倩 ]

一、乡村风貌的改善提升需要明确的文化方向。

人的幸福感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主要的方面。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贫困千年的地区也基本上摆脱了贫困,更不用说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早已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在乡村建设中,与之相呼应的就是,我们需要整治、改善和提升乡村的风貌,让人们在美丽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愉悦。此时正值青春作伴,繁花盛开,人们呼朋唤友地涌入乡村各种花海之中,正是这种需求的一种反映。

是人,就有爱美之心,估计很少有人会认为鲜花很丑。可是,对于什么才是乡村的美丽,人们的看法可能就会有分歧了。城里人觉得乡村就应该像乡村,这样才有看头才值得去观光旅游;村里人可能觉得城里那样的花园、草坪、马路、霓虹灯才算是美好的环境。有人觉得传统村镇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应该大力维持原汁原味的风貌,有人觉得那只是昨日黄花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应该加以整治改造……更具体一些,有人觉得房子刷白画墙好看,有人觉得黄黄的夯土墙漂亮。有人觉得不锈钢栏杆好丑,有人觉得水泥仿的树桩坐凳太假。有人觉得村里那些雕塑提升了村庄文化品质,有人觉得在农村里还要靠雕塑来体现乡村风情真是悲哀……

美丽本身就是个很主观的感觉,就算哲学家讨论了数千年,可他们的成果对于指导我们乡村风貌的改善提升,几乎帮不上忙,人们各有各的理解和行动。罗马柱到底好不好?白瓷砖有什么问题?大广场难道就要不得……出于共同的对美的追求,干出来的成果却五花八门。好的不用说,比较消极的如那些无原则的白化、硬化、绿化、亮化、齐整化;那些因滥用而导致新一轮千村一面的磨盘、水车、红灯笼、大牌楼……;那些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强力推进的无猪县、无鸡村……

再深一个层次想想,假设有个地方,完整地、高水平地复刻了一个欧洲古村,物质环境的品质没得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活动……一切都无可挑剔。这样的建设,能得多少分?如果我们努力将中国的村庄建设得和日本、欧盟最好的那些村庄一样美丽,这样的建设,能得多少分?

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希望乡村变得更美丽,大家都在为了乡村的美丽而努力。可是,如果没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指引,我们干得越多,也许就浪费越多、破坏越大,离“美”反而越来越远。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任务、向乡村振兴大步迈进的时刻,亟需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乡村风貌建设的文化方向,是什么?

二、乡村风貌之美,是传统文化之美。

对新村风貌,一千个人或许就有一千种评价,但现在估计只有极少数人,会认为祖宗们留下的传统村镇很难看。汗牛充栋的研究成果,从选址、格局、建筑、植栽……从比例、尺度、形态、色彩、质感……各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过古村古镇之美;同样地大家也认真地从各方面、多角度去分析,为何很多新建的村镇为什么那样丑? 

众所周知,建筑是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通过对比新村、古村,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传统乡村之美,是传统文化之美;当代乡村的粗陋,是当代文化的粗陋。传统的村镇,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勘测、规划、设计、建设,但是其形成和发展自有一套具足圆满的内在文化逻辑和法则,比如对自然的顺服,对伦理的遵从、对人文的关怀、对心灵的照拂、对贪欲的压制、对整体的重视、对生产的依赖、对材料的真实运用……在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天南地北的人们,营造出了风格各异、千姿百态但都和谐美丽的房屋、村落、集镇、城市,展现出风韵独步世界的中国之美。 

遗憾的是,在现代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建筑迷失了美学方向,陷入各种矛盾和纠结,一会儿批判这个,一会儿追随那个。曾经那样高妙的中国美学,在小到一件摆设,大到一座城市,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都登峰造极的中国美学,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流淌千年的中国美学……很奇怪的,基本上从我们的建设中消失了。追求与天和、与人和、与己和的和谐内核,从我们的建设中消失了……在西方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一系列“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我们每年的建设量不知道是整个世界的多少倍……可是,为这个世界的美丽,贡献了多少呢?如此海量的建设,又沉淀了多少隽永的、值得向后代传承的经典呢? 

归根结底,当代乡村风貌的不如意之处,不是规划师水平不高,不是建筑师不够用心,不是镇长目光短浅,不是村民粗制滥造……而是我们的当代文化,支撑不了如此巨量的物质财富。传统的文化不分良莠都被大规模地抛弃了,而能够指导我们建设的文化力量,苍白得可怜。城市里至少还有规划师和建筑师,量大面广的乡村,大部分处在自发建设的阶段。过去的自发建设,有系统的文化指引和规范,营造出传统村镇之美;而今天的自发建设,结果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各有特色的村姑正被整成标准化的姨太太。

正因为缺乏系统的文化方向、文化支撑和文化内容,当代有些村庄的所谓风貌整治、改善和提升,自然而然地就沦落为涂脂抹粉、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浪费工程;相当一部分努力和付出,都是在捯饬那张脸。而且,捯饬的方向,就是追逐流行,消费市场喜欢什么,就朝那个方向去捯饬,模仿、山寨、抄袭、复制所谓的“网红”。在眼下颜值为王的时代,只要人长得漂亮,哪怕对文化一无所知,也能够迅速捕获眼球流量暴涨迅速套利。但是,花无百日红,再高的流量也是“流”量,洪峰过后,就成无名之辈。作为个人,能颜值担当一时大赚一票当然很好,但作为村落、成千上万的村落,对资源、对环境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建设,如果单纯为了“颜值”而投入巨量的财力、物力、精力,造成浪费、污染和破坏,那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目前在有些地方的乡村风貌提升中,很大的问题之一,是把乡村风貌整得过度的“虚假”,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传统村镇之美,是纯天然的美,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不仅仅是出于主观的美学追求。在中国的营造传统中,除了那些吃饱了撑得慌无病呻吟的文人园林,从来不会刻意去为了“美”而搞形式美,尤其是在乡村之中。油菜花海好不好看?好看,但本质上种它的目的是获得菜油。燕子脊漂不漂亮?漂亮,但那是因风水禁忌、为减轻屋面风荷载而设计出来的。木雕精致不精致?精致,但那是为了教娃娃忠孝礼仪仁而雕刻的……一句话,乡村的美,本来只是生产、生活的成果,只不过被今天的城市人,赋予了其美学上的价值。 

问题就来了。生产生活的成果,好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村姑,可能胖点,可能瘦点,可能高点,可能矮点,但贵在本真自然,清新可喜,没有那么多的矫揉造作。可是,在目前的消费时代,一则村姑自己开始嫌弃自己;二则城里的一些消费者,试图把村姑整成他们心目中娇媚诱人的姨太太模样。村姑被花花世界迷离了双眼,努力向姨太太看齐,描眉画眼涂脂抹粉穿衣打扮,认为那才是美,东施效颦的事儿,层出不穷。更有一帮过度醉心于“打造”村姑的城里来的设计师,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美”,怂恿、诱骗村姑抛弃自己的本真,大搞特搞和生产生活毫无联系甚至违背的“美”,在墙上弄个水罐,村口立个马头墙的片段,磨盘砌个叠水瀑布,水泥墙上画个穿斗架,木盆里栽上鲜花摆在村头巷尾,庭院里铺满瓷砖……村姑就这样在内因和外因的努力下,慢慢变成了珠光宝气搔首弄姿卖弄风情的姨太太……

更不好的是,随着信息交流越来越迅捷,地域和民族文化差异正迅速被抹平。正如几个网红脸就会引发大规模的跟风整容潮流一样,几个示范村就可能引起大批村落的跟进。干部眼中的美丽,就是那几个网红脸的美丽;设计师眼中的美丽,就是那些标杆村落的美丽……村庄风貌的营造,正变得日趋麦当劳化(详见《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四、以生产生活为出发点进行风貌营造。

问题又来了。这世间青菜萝卜众口难调,你欣赏村姑的清丽,可别妨碍我喜欢姨太太的风情。如果要坚持“以村民为主体”,估计大部分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还是希望村姑能够华丽转身,毕竟是距离产生美,城里人欣赏的乡村风情,村民祖祖辈辈已经看得腻了。那么,究竟朝什么方向进行乡村风貌的营造呢?

分级分类进行风貌营造,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分级分类的标准当然有很多,与城市的距离,村落的资源禀赋,承载的国土功能……等等。作为笔者个人的想法,在城市化高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背景下,也许应该以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对村庄进行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确定各村落风貌营造的方向。 

比如,如果是以文化传统的留存为主要职能的村落,那就严格一点,尽量做减法,减去那些不安全的、不健康的因素,别试图拿祖宗的文化卖钱而把她大肆打扮得花枝招展(至于村民获得感的提高,甚至“文化主人”的置换,那是另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有机会讨论)。如果是以乡村特色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村落,那就尽量村姑一点,要相信旅游者的水平会慢慢提高,总会认可和欣赏村姑质朴的美丽。如果是没什么祖宗留下、或者老天爷赐予的特色资源的村落,以及新建的村庄,那就可以做加法,无中生有也行,画画墙也行,弄个喷泉也行,主要的目的是让村民开心……

五、发扬营造传统,建设中国乡村。

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村落,应该坚持的同一个文化方向就是:传承中国营造传统,把中国乡村建设成中国人的家园。前文提到的假设,完美复刻一个托斯卡纳古镇到中国的国土上,也许可以打90分,但绝不能到95分。本来就拥有丰厚高贵的文化宝藏、传统延续千年不绝的中华民族,何必可怜巴巴地去别人家淘换点什么东西。要欣赏托斯卡纳的美,去意大利看真正的意大利村姑不好吗?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营造传统,本身就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是人类建筑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作为主人,我们怎么可能遗忘她,抛弃她?作为旁观者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总结到:“……中国(传统)建筑……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景……”。现代化了的我们兴致勃勃搞的什么海绵城市园林城市防灾减灾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是中国传统营造早已很成功的实践。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国营造传统,因其在核心价值、生产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生态文明的自适性,很可能让中国的建筑在后工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和西方不一样但很成功的系统,为人类的建设活动提供另一种道路。在人类向生态文明转进的历史关口,中国的营造传统,可以、也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光彩和作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要的第一步,就是保护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传统村落。国家层面在2012年大规模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但是,保护的重要目标还是为了利用,应该大力发掘解读这些村落中存留的文化基因,摆脱只关注大屋顶斗拱马头墙这些皮毛的窠臼,整理辨析出切切实实能够指导我们的建设行动的一条一条的基因图谱,而不是云山雾罩含含混混的“天人合一”之类神神叨叨的空洞概念(笔者曾经努力去尝试,见《村落里的中国》系列小文)。这样的发掘最好能缩小到以县为单位的区域,以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为准绳,甄别营造传统中的优劣,改掉弊端,留存优秀,整理出实用可操作的基因图谱,用于指导县域的乡村建设,切实保障优秀的营造传统能够得到传承、发扬、创新。 

在没有足够的、有水平的设计师介入乡村建设的情况下,目前很多地方印发《标准图集》、《优秀图集》之类,以大面积地提升乡村风貌和建设水平。这些“图集”的质量和水平姑且不论,主要缺点在于数量过少、过于呆板,要么没人用,要么用得千篇一律。可行的办法是,参照语言学的做法,把基因图谱以模式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把县域里的乡村建设的单词精挑出来形成丰富的词库,把营造传统转换成一条条具体的语法。几千个常用汉字按汉语语法就能写出风格迥异、五彩缤纷的文章,用中国的词语、中国的语法、写出中国文章。营造传统也一定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运用到实践中,让我们建设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乡村。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教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传统村落专家组委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建设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