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振兴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 作者:天地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24 录入:吴玲香 ]

1999年11月,秋收之后,64岁的王汝保下定了决心,把全村人全都叫到了一块,开了一场院坝会。王汝保当众放下狠话,他要在退休前,带着大家修一条石渠,通到5、6公里外的大堰煤矿,把那里的水引到金霞村。(8月15日 人民网)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展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同样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中,需要继承与创新。

九十年代末期,在重庆开州区温泉镇金霞村的村长王汝保年龄已有64岁,却带领村民在悬崖上开拓出了5600米的灌溉渠,并带动了临近几个村群众的行动,解决了人畜和生产用水的问题,最终得到了当地党政和社会的支持。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绿化治沙的焦玉禄精神、悬崖拓壁的红旗渠精神等,正成为引领教育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组织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激情。

乡村振兴是等不来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指示中,结合地方的实际,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但是还在极个别基层干部,还在座等上级项目资金,迟迟未在乡村振兴中有所行动。乡村振兴的“20字”方略富于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个重点”等论述破了题,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提供了政策支撑。因而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开好局,迈好步。尤其是从乡村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行一步,破解产业发展中的难题,着力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激情。

乡村振兴在创新实干中赢得支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与焦玉禄栽桐治沙、杨贵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64岁的王汝保开山修渠的条件好上千倍,他们在没有条件也要上中创造了自力更生的加速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基层党员干部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在实践“20字”方略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上级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出台了财政奖补政策,尤其在实行政策支持顺着项目走的指挥棒下,更要发挥党员干部是群众主心骨的作用,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规划乡村振兴中,突破乡村治理等五个重点,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中,赢得党委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从而拓宽产业发展的路子,书写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

(作者单位:盐亭县科技和商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