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农业专家谈中国农业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 作者:农业人联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4 录入:吴玲香 ]

很多观点认为,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就会出现过剩。导致库存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

进入新世纪,当我们开始强调三农问题、加强农业投入时,又出现了粮食十二连增,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说法是:三农支出现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2014年已超过11300亿元,2015年进一步增长,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长率。客观来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都非常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地板价(最低价)在国际价格的天花板(最高价)之上,这种倒置的结构很难持续。所以,由于长期的粮食过剩,无法再增加库存,从2016年开始要减少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等。这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很难保证,农资生产企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纵观中国和世界经济,从2009年全球危机以来都出现了去工业化趋势,也就是国内说的工业出现了下行趋势。连带一个在农业上突出的表现就是,那些用工业化的模式改造农业的企业,目前的处境都不太好。

国际经验看,西方应对去工业化问题的策略是代价转移,就是向国外转移国内的经济矛盾。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进入金融时代的国家,从生产过剩转变为生产短缺和金融过剩,唯有通过强权压制和诱发意识形态革命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矛盾,维持自己的旧秩序。

那么,我们面临的同样是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问题;但却不能对国外转嫁成本,于是就在三农领域形成过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金融资本过剩,表现为金融资本通过原材料和农产品期货投资加剧价格波动的方式,向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转嫁危机。

产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大量采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吸收过剩产能,导致全球食物产量和食物热量的供给过剩,而生产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农民越来越难赚钱了

商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多重流通摊薄了利润,进一步激化了食品流通环节的恶性竞争。

这三大资本过剩共同导致了农民收入低、食品质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监管失效、食品浪费与贫困人群饥饿并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一是要素再定价规律使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等)现在已被其它产业定价了,不能再按照农业去定价,这就是现代农业的困境所在,农业产业化就失败在支付不起要素价格。

二是根据资本深化规律可知:农业产业化内涵性地体现着资本增密排斥劳动、同步带动农业物化成本不断增加。

三是根据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规律可知: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追求资本收益的体制下的农业经营,都会造成双重负外部性”——不仅带来水土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也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正因实际上无人担责的双重失灵,遂使愈益显著的双重负外部性已经不断演化为严峻的社会安全成本。

四是根据比较制度优势规律可知:农业企业走出去遭遇很多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经验在话语权和制度建构权等软实力领域目前尚难以占据比较优势,很多企业原始积累阶段形成的企业文化不适应国际市场上更多强调社会企业的主流趋势,必然遭遇尴尬。

因此,在目前资本全面过剩的条件下,我们要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农业企业都在如何改变,他们大都在强调改变过去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正在向综合化、社会化和生态化这一新的方向演进。这恐怕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出路所在,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方面在手段上是要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会化的、城乡合作的互动的、生态化的。需要与互联网+这个工具密切结合,使用互联网加本地化的题材、景观、本地化的标志、休闲旅游等。其实,更大程度是要利用互联网内在体现的各阶层公平参与,实现市民与农民都能够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而社会化生态农业本身又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载体。也就是要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态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人联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