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距离北京两百公里,河北一个县城的一座村庄。
石头小院
低矮的房屋
无人居住,但还贴着春联
远山、枯树、老房、石头堆积
以前的猪圈
坍塌的猪圈
冰雪还未融化
萧瑟静谧
挂着棉门帘贴着春联的房子,应该还有人居住
一位老人,也许因长年累月挑水累弯了腰
破损的农具
手工做的新扫把
时间好像一直在静止
村子位于山坡,海拔高,只有村头地势最低处有一口水井,多少年来全村人共用这个水井。
年轻人大多出去了,剩下的基本上是老人,而且是自理能力的老人,因为在村里生活,就必须要到村头那口水井挑水,年纪太大的,也就不能留在村里,或者家里有年轻人。
很多人全家搬出村庄,房子都空了,在群里转一圈,也极少见到有人。
但也遇到几位老人,全家都搬到城里了,他们依旧不愿意搬出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自己一个人种粮种菜,布衣粗食。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指责现代化进程打乱了乡村的本来生活,本来面貌,可是这种生活和面貌是他们所要的吗?
离开家乡的人不想故乡变得面目全非,留在故乡的人希望生活条件能改变一些。
改变并不是随心所欲打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也不应该单纯的复制城市。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应该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改变。
所有的改变都应在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人性化,这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和尝试。
“美丽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所有来自农村的人都应该去关注,去努力的,甚至所有吃过土地上长的粮食的人,都应该去为让乡村变得更好一点儿努力。
生活有诗和远方,也有现实和当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云部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