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引擎,在6月22日省十一届政协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分组讨论上,引起委员们广泛讨论,并一致认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农业科技更需要落到田间地头。
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郭汉文认为,现代生活不断发展,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人们食品保健意识持续增强,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等客观现实,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该如何推进?
郭汉文说,首先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土地资本、政策扶持等,让农民享受更为丰富、多样的利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农民应该既是资本拥有者也是经营参与者,成为融合中各个环节中的获利者。其次是发挥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利用秦岭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发展特色产品。
我国人多地少,有限耕地承载着“哺育”大量人口的压力,致使耕地“营养”功能退化明显,需要实行休耕、轮耕来“喘气”;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部分耕地急需“解毒”。在郭汉文看来,这些危机都需要农业科技化解。
郭汉文认为,我省除了陕北苹果真正做到了科技支撑引领外,其余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大多有待进一步提升。
多位委员认为,我省苹果产量全国居首,但并非亩产最高,品牌也非全国最优。基于此,省政协委员高合元说,如果再加上科技力量助推,陕西苹果亩产量翻番应该没有问题。
参会的省科技厅人员表示,陕西近年来土地总量刚性下降,粮食产量却十三连增,这都要归功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小麦、玉米、油菜近年来都有良种培育,但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仍需增强培养力度。
高合元建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抓好科技推广这个重点。
他认为,省、市农科院消失,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撤销,县级农技站实力有限,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失完整,甚至出现“线断、网破、人散”局面。因此,我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恢复乡镇设立农技站的传统,并依托于此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新型农民,培育特色产业中的优质品牌。
省政协委员何明一认为,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农业改革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之后的改革都应主抓农业科技发展。只有农业科技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各界导报 2017-06-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