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新闻报道引发热议,一则: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闹剧。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贫困户家里的老太太并没有买账,使得这“假儿子”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 这场闹剧以尴尬收尾。另一则:新蔡县余店镇二宋庄村委第一书记赵超文,2017年3月31日,在驻村扶贫工作第一线,因多日劳累,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2岁。两人都是扶贫干部,但作风截然不同。一个是弄虚作假的“假把式”,一个是百姓歌颂的“真英雄”。
值得反思的是,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出现这种“装儿子”式的虚假帮扶难免让人感到心寒。诸如此类“虚假扶贫”、“台账扶贫”、“数字脱贫”现象并不是个例,在许多地方依然是共性问题。不久前,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各地对2016年脱贫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像这样“装儿子”扶贫的闹剧,确实应该排查到位,问责到位,不仅要问责到个人,还要实行倒查制,对推荐或委派此干部的单位主要责任人追究责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就需要我们扶贫干部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尽全力冲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最需要的就是真扶贫,是扶贫干部们对贫困群众的“真孝顺”。百姓期待的是一个个像赵超文一样的忠诚为民、担当尽责、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好干部,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儿子,扶贫干部的好榜样。
笔者认为,扶贫路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能走完全程的都是英雄。扶贫事业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亿万贫困群众的福祉,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胜利在望,在大部分人卷起袖子、提起裤腿咬牙坚持的时候,广大扶贫干部更需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担当作为,苦干实干,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翻身仗。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江川区委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