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密集通报了一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细看通报内容,违纪人员既有村干部,也有乡镇和县级职能部门干部甚至是纪检干部,腐败问题涉及扶贫工程、工作经费、易地搬迁等方面,违纪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不一而足。(网易2017年4月5日)
在迈入2020年奔小康的道路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都围绕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中心工作,切实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不再愁。为此,中央下大力气、拨大量款项到全国各省市区的贫困县,为贫困户带去“造血干细胞”,送去福音。
令人大跌眼镜的新闻却爆出,扶贫资金居然成了从某些村干部、乡镇和县级职能部门干部甚至是纪检干部的一块“肥肉”。这些干部的良心被狗吃了吗?比捕杀羊羔、小鹿的豺狼虎豹更残忍、更凶猛吗?他们还有人性吗?在扶贫工作中,领导、党员、干部都要撸起袖子,敢于“啃脱贫摘帽这块硬骨头”,而这些违规违纪的干部却把扶贫资金当成了“硬骨头”,伸出“魔爪”和“獠牙”吸食着贫困县和贫困户的救命“鲜血”。令人不寒而栗!
做好扶贫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些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行为是能够被纪委、审计局等监察部门所发现和查处的,但是有些隐蔽的违规行为是难以甚至根本无法察觉的。笔者认为,扶贫无小事,贫困县的扶贫局、财政局、交通局、人社局等众多县级职能部门都会牵涉到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使用和管理,而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必定会不断地深入到相关乡镇、村调研扶贫前期工作、督查工作进展等。与此同时,乡镇的接待任务必定会大幅增多,接待费用也会增加,如此一来,贫困县的整个接待经费也会随之提高。这些看似正常的工作接待如果太多、太过频繁,往往会占用乡镇扶贫工作时间、加大接待经费,就算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也不会察觉太大的问题。这只是笔者的一点担心,希望引起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视。
作者单位: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