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全面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摘选了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指示等一百二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十个专题,共计四百九十四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书第七篇重点阐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6月27日)
“十三五”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前一阶段所做的精准识别工作,只是基础性、前期性、准备性的工作,更大的挑战、更艰难的考验还在后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精准、务实的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精准扶贫要先扶志,断掉穷根。抓好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根据致贫原因和群众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提高扶贫政策、资金和项目的针对性、灵活性与实效性,真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智”。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人员能一技促脱贫。部门政府盲目追求脱贫率,通过输血式扶贫,立竿见影,但是极容易出现返贫不良后果,难以拔除贫困的病根。为了拔除解决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病根需要通过扶智,提高当地贫困户的技能与知识,让知识提高收入,从而打响扶贫的攻坚战。
因人施策,因户施策,这对奋战在脱贫攻坚战上的一线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俯下身去、走近群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求干部们真正倾听群众冷暖,了解群众所需,掌握群众所好,摸清扶贫大难。要根据每个人、每一户的贫困情况和个性化需求,精准施策,方能一点点攻克扶贫工作的难题,最终拔掉穷根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