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这就是我,抑或是你。年少求学离家,为生活打拼在外,十载春秋;悄然间,已步入中年,一个狗日的中年。面临着“回不去的农村,进不了的城市”的现实尴尬!
今日浅语粗言的来聊聊“三农”,一个沉重但亲切的话题。
“三农”即:
农业:第一产业,从业群体最庞大的产业,亦是国立之根本;民以食为天!
农民:主体身份,从业人数最多的职业,亦是国富之基石;根在这呀!
农村:居住地域,有广袤且肥沃的土地,是国强之希望;希望在这呀!
国是说,强国的前提是富民,富民的前提是兴“三农”;然我等一介布衣,视野及层次定不及其高远(深),但确能真实去思考,有温度地去关注。
话题一:农业
背景:农业,多以种、养、渔、牧等居之,多以传统方式生产,因其单一、薄弱、散乱等诸多特性,而无过多的议价能力,即便一个“丰年”下来,也竟有些许盈余。
现状:农(畜、渔)产品常常面临着市场层面的问题(产供销不畅),“丰年”也未必能丰收;更糟糕的是,抗风险能力薄弱(自然灾害),若逢一遇,注定就是负债的一年。其次,就是干旱缺水。
困局:
规模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但未必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试想如果让大的集团或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前提就是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或自动化农业机械的投入,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闲置,从而无所事事。那没事做的人,还有那些没有理想的人,他们会去做什么呢?
缺水,是一个现实问题,水利设施的陈旧或缺失,亦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且严峻的问题。
思考:
1.规模化,是一个好的选项;但闲置出来的富余劳动力的出处在哪?
2.合作社,也是一个好的选项;即:基地(农户)——合作社——公司(流通)——(&批发市场)商超。这是一条最理想的直线,但问题依然在两端(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原因在于:其一,基地,是农民以自有的联产承包土地(牧场等)加入,种(养)植的技术辅导及规范度,能否习得且严格操作?其二,批发市场&超市,依然处在流通环节,巨大的采购量、高昂的储藏(冷储、鲜储)成本,会令其难以自处;政府能否在此环节给予特别政策扶持,就成了重点及难点。诚然,还有部分变种的模式,此处不予详述。
3.因地制宜的特色种养,也是一个好的选项;但需居于两个前提:其一、本地(省辖)内自行消化,无需外销,亦如:槟榔(原料在海南,消费者在湖南);其二、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亦如:云南普洱茶、文山三七、云南小粒咖啡等,皆是成功案例。问题来了,这需借力于政府行为,否则无法达成。
结语:农业上的增长,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
话题二:农民
背景:农民,国民素质教育提升的幕后功臣,默默无闻地向社会输送了无以计数的人才,却依然未能如期许般过上幸福生活。
现状:农民是农业的一线从业者,也是“民以食为天”的坚定捍卫者,该群体若谓之“国之柱石”应不为过。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医疗保障及卫生条件的落后、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位等,致使该群体始终未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
困局:农民,这一职业或群体,正在逐年减少,大致原因可归纳为:其一,原有的群体已步入老龄化;其二,农村富余的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不愿意重操父业;其三,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或中专生)群体,已不愿再回农村;或因户籍、面子等因素已经回不去农村。
思考:从本质上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医(保) 疗技术及卫生条件的完善化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的覆盖度等,才能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环境。
结语: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增收,回避了这个诉求的一切扶贫或脱贫都是扯淡。
话题三:农村
背景:农村,作为中国最大群体的聚集与存在;一直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输送着劳动力、食物,近些年来虽有发展,确依旧有太多的缺失和遗憾。
现状:现在的农村,路面多数已经硬化了、房屋也多以砖混结构为主了、家用电器基本上也一应俱全了(注:家里的电器,再也不是唯一的“手电筒”了)……总的来说,物质上是丰盈一些了,但精神或文化需求却极度匮乏,给了赌博、邪教、婚外情、红白喜事攀比等滋生的土壤。
困局: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返乡、大学生群体节假日返乡及城镇化推进的建设者等的多种街头文化的汇聚影响,“笑贫不笑娼”及赌博等歪风邪气已然在农村开始盛行。要想给农民感兴趣的文化输出,鄙人觉得应侧重于两个方面:其一,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其二,增收方面的种养植经验或技术培训。当然,这些都得是政府掏钱买单。从长远来看,这个单买得值,因为这是一个好的引导,毕竟一切才刚萌芽,如若根深蒂固了可就不好处理了。
结语:农村,从中央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解读,要求就两字:稳定!其实,说句心里话,我们更期盼的就是:稳定!
“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大话题。寥寥数语,难于穷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灰度时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