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还需吃透基层

[ 作者:田哟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5 录入:19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首战全面告捷,脱贫攻坚战号角吹。2013-2017年,这5年我国约6600万人将要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5%。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今年两会,习近平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2017年3月12日人民网)

从国家扶贫开始,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景象基本是不复存在,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良好开局,可脱贫攻坚越到后面任务越重,要真正有成效,不至于让已经脱贫的又返贫,而还未脱贫的真正意义上的脱贫,那还是要吃透基层。

“吃透基层心态,助推正能量”,以前贫困县,就是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可以拿扶贫钱款,即使它可能已经到了脱贫的边缘,但还是继续做低指标,在这些贫困县看来,他们希望维持这种输血机制,而不愿意脱贫。现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综合措施也都是一种输血机制,但是如果基层人民心态没摆正,寄希望于输血机制,等着政府送送羊、牛、果苗等等物资也都不会让他们真正脱贫,时间一到羊啊牛啊都被吃掉了,果苗没人照看也都死掉了。所以一定要多下基层多调研,吃透基层人民的心态,让他们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会为他们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吃透基层产业,不做无用功”,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非常重要,“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同的环境适应不同的物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各不相同,有的地方适合种粮、种棉,有的地方适合种瓜、种菜,有的地方适合养猪、养牛,有的地方适合乡村旅游等等,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发展好产业。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说过,“各级党委都很重视扶贫,还要更重视。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吃透基层现状,配套好基础”,有了产业,但基层人民搞不懂,整不来怎么办?有40%以上贫困群众是因病致贫,有的人基本没有劳动能力,还有的老百姓要么缺资金,要么缺技术,要么就不懂经营,那怎么办?这就需要请专家,细讲解,成立合作社,把贫困户组织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力所能及的劳动收入,来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要致富先修路”,这话可能耳朵都听起茧子了,可基础设施配套真是不得不提、不得不做,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及救助等等的基础尤为重要。有些藏区贫困户产业发展起来了,说不了汉语怎么办?有些旅游新村发展起来了,无法开车进入怎么办?有些果苗树苗种起来了,无法实施大规模灌溉怎么办?这基础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贫攻坚可真是实打实的得下大力气的,要“输血”更要“造血”,扶贫还真是需要吃透基层,啃下“硬骨头”的。

作者地址:攀枝花市西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