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官不易岂能为官不为

[ 作者:实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28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新疆喀什地区纪委对不作为的11个县市的15名县级干部、22名科级干部分别作出了党内警告、诫勉谈话和免职处理,并责成11个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作出深刻检查。这是十八届六中全会后喀什地区首次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新华网)

"当官处事,但务着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句话最早出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早已成为有志官员的追求、百姓的期盼。然而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这些行为追其本质就是为官不作为“庸政懒政”的表现。近日新疆喀什地区纪委对不作为的领导干部作出了党内警告、诫勉谈话甚至免职处理,这无疑是对那些“太平官”进行了宣战,也因此赢得了无数网友的拍手点赞。

“为官不易”但绝不能“为官不为”。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过一个庸官:他死后去见阎王,说自己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对鬼神。阎王训斥说,如果这就是好官,那在大堂上摆一尊木偶,连水都不要喝,岂不比你更好?你为官三年,处处考虑如何保全自己,躲事避责,毫无政绩,负民负国,既无功便有罪!这虽然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可其中蕴含的道理不的不令人深思,这与今天的不作为干部何其相似。为官不为危害不容小觑,为官不为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失职行为,堪比贪污腐败。它影响党群关系、社会稳定、国家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基层调研时针对有些地方的‘为官不为’现象使用“尸位素餐”一词进行了严厉批判。“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中央领导的讲话,可谓切中其弊、正当其时。因“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本身就是四风的突出表现。

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这是总书记给“为官不为”画的三张像。要解决好为官不为这一问题,也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整治能力不足而“不能为”这股“庸风”的最有效良方,就是要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旗帜鲜明地确立“无功便有过”的政绩观,以“庸者下、能者上”的鲜明导向,促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产生“只有积极作为、奋发有为才能不落伍、不被淘汰”的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多考虑事业成败,少计较个人得失,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问题,理直气壮的管,有谋有略的抓。对那些动力不足“而不想为的领导干部就要创造激浊扬清、优胜劣汰的好环境,要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升得了迁、让“为官不为”者过不了关的好机制。对该作为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坚决撤换,使庸官难过“上岗关”、懒官难过“考核关”、太平官难过“群众关”,让今天的“为官不为”,成为明天的“为官不易”。 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要让每个党员干部坚决克服“事事求安稳、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不怕担风险、不怕担责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问题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而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善于总结。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有为才有位,而不是有资历就有位,甚至是不出错就有位。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坚定信念,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让党员干部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营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办事”的“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改革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