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由蒙古、汉、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22个民族构成,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是内蒙古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旗县级地区唯一的自治区级园林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万,其中城市人口16万。辖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130个行政村,37个城镇社区。
自治区《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以来,根据呼伦贝尔市民政局的整体要求,扎兰屯市按照“组织管理跟上,基础服务跟上,产业发展跟上”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市共有130个行政村,目前已确定农村社区试点20个。
典型带动,彰显发展变化之美。
各乡镇、村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突出顶层设计、规划引路、城乡统筹工作理念,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理念,从治理村庄“脏、乱、差、散”的落后面貌入手,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庄环境,提升产业发展,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打造一村一特色。在试点单位的带动下,呈现出靓丽的景观。
全市13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每一个村都建设七室: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信访调解室、村民会议室、农村书屋、警务室;一场:公共活动广场;四栏: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信息发布栏;一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各村都实施绿化、硬化、亮化、排水、垃圾中转等基础设施改造,村庄道路、水电、通讯设施同步跟上,整洁的道路延伸到各户门口,花草点缀到房前屋后,美丽的环境护卫着农村社区的稳步推进。
岭航村、浩饶山村、福泉村、扬旗山村等通过村民“美丽庭院”的评选,鼓励村民爱护家园。整村打造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村味特的农村社区示范点。探索农村社区文化认同的新路径,把农村社区建设同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卧牛河镇是“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它在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上全面打造艺术之村,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农村社区的乡土特色。
优质服务,彰显生活幸福之美。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助残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泛开展代办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依托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阵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各村服务平台还编制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公开办事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服务标准及服务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群众办事一目了然,方便群众办事。
一些村的社区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 惠农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商城、爱心超市、跳蚤市场等便民服务板块,及时发布和解答乡镇、村级各类政策信息、民生事项,解答党员群众所关心的组织生活、文化生活等事项,实现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村务动态,了解或办理常规事项,打造服务民生快车道。
产业支撑,彰显绿色发展之美。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组织、农村社团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引导经营性服务机构进入农村,如: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智慧乡村服务站等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为农村致富提供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社区现有的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产业。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新建了21个农村社区幸福互助院,总户数达423户。形成离家不离村、养老在家乡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挖掘现有的社区文化、民族特色、生态休闲等资源,着力将农村社区打造成为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业。
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稳步推开,给广大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质的变化。今后,扎兰屯市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为美丽扎兰、绿色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