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撰文,公开谈了很多扶贫干部“早就想讲却不敢讲”的问题:有少数贫困户带着 “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 “我掐着你玩”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得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光明网 11月8日)
最近,陈行甲这篇关于在扶贫中少数贫困群众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红极一时的社会焦点,有点赞的,也有口诛笔伐的。我们暂且不论这位官员的言辞是否正确,单就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应当怎样去适应脱贫攻坚,保持怎样一颗心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脱贫攻坚中只有解决好贫困群众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
扶贫先扶志 脱贫先脱愚。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7年来,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摒弃“等靠要”的脱贫心态。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不可否认,当前还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坚定脱贫信念,激发脱贫激情。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解决好了精神面貌,坚定信心、积极进取,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才可能化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让“至贫”能致富。反之,如果扶贫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就算花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也不能持久,甚至还会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变输血为造血,才是脱贫攻坚的本味。“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而对于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好的政策和制度,不只是解贫困群众一时之困,还要让他们看到凭自己的努力站稳脚跟的希望。只有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要解决富万代、世代富的问题,必须处理好“富脑袋”与“富口袋”的辩证关系,着力培育不甘贫困、自强自立,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的人文精神,激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