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聚合引导各方力量,动用各种措施手段,举全国之力,打好了扶贫开发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是我们也看到了个别地方,有的扶贫就是发钱发物,有的跟风模仿,那个地方干的火热就照搬至,有的贫困村不适合种果树,非要拉来大批果树树苗;有的贫困村土地本来适合种植,非要挖个塘养鱼。结果就导致了扶贫成效不高,贫困户依然贫困,甚者老百姓对产业扶贫并不支持。
很多时候,扶贫不见效,并不是引进的产业项目不行,而是过于注重项目的轰动效应,却忽视了其在当地的适宜性,没有认真思考农村实际,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不能瞄准特色发展产业。要上产业或引进项目,就要知道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否则,盲目克隆,不仅不能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而且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以致好心办坏事。
扶贫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产业复制,而是需要把好脉搏,找出一把适合的、精准的钥匙。扶贫需要的是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适合本地方发展的产业,发动群众,造福百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脱贫攻坚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打赢的战役。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中指出: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锋期。一方面,贫困人口众多,全国还有5000多万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脱贫时间紧迫,距离2020年仅有4年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之重,重就重在贫困人口之多;难度之大,难就难在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脱贫。
扶贫路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出实招、下实功,方能现实效。要在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要怀着真挚的感情,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常思群众疾苦,善谋致富之策。要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摸准摸实,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要分清致贫原因,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为制定针对性措施、推进精准扶贫打好基础。
作者地址:梓潼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